甘孜日報 2020年09月22日
本網訊 9月9日,“絲路甘孜”科考團對白玉縣具有代表性的遺存進行了考察,發現一些看似無直接關聯的元素卻隱現古商道在此延伸的軌跡。
科考團在白玉縣河坡鄉金屬工藝傳習基地看到,國家非遺傳承人俄色呷瑪的后輩仍用最傳統的金屬制作工藝進行手工制作。而在當地一位7代傳承金屬工藝的澤稱郎加家里,幾位手工藝人同樣純手工打造馬鞍和刀具等。除了傳統鐵金屬制品,在成品陳列臺上,甚至有金屬打火機套等現代制品。
“河坡”即霍爾部落遷徙之地,以金屬手工技藝為主體的河坡有“手工藝之鄉”的美譽,有造型特殊、工藝精湛和適用美觀等特點,當今其仍與生產、生活緊密結合。“白玉藏刀”已納入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科考團專家對有850余年生產傳承史的刀具仔細觀察。
據當地人回憶,金屬手工藝可追溯到宋代“嶺·格薩爾”王時期。河坡民族手工藝協會會長呷確·曲登家第一代傳人即是當時的著名工匠。河坡即嶺·格薩爾王的“兵器庫”,至今,當地民間手工藝人仍以鑄造“格薩爾戰刀”而自豪。
河坡鎮格學村有幾處高高的土墻遺址,附近山上可見碉堡。相傳格薩爾王大將嘉擦曾駐扎此地。細心的專家在現場找到一些殘瓦斷片,初步推測此地可能是軍事駐扎點,但土墻遺址究竟何時為何人所建,其用途如何,尚需進一步考證。
據了解,金沙江沿岸曾發現11個渡口遺跡。據當地文管所相關人員介紹,明代以來,河坡民族民間手工藝制品靠金沙江渡口,通過“南絲路”古商道運至西藏,再遠銷至不丹、尼泊爾等國,然后以物易物帶回一些珍稀物件。專家們在金沙江岸邊看到一個明顯是渡口的地方,仍有木船停靠。
《白玉縣志》記載“清代以前,白玉商業處于以物易物的狀態”。商人們從雅安購得茶葉和鹽等物資,經巴塘到白玉縣薩馬鄉暫休,在薩馬政權(德格土司)管轄之地作部分交易,再輾轉到河坡,與當地手工藝人交換手工藝產品帶到西藏、青海等地販賣。
科考團非遺文化學者稱,白玉縣民間手工藝傳承狀況良好,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金屬手工藝。從考察所見來看,這些民間藝人既能制作日常生活和宗教生活所需的常用品,更能制作工藝復繁、質地精美的工藝品和高端需用品,這門傳統手工藝值得繼續保持和傳承,并和當下審美結合進行挖掘和開發。
記者 張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