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聚焦甘孜 >> 瀏覽文章

災后重建讓得榮“脫胎換骨”

《甘孜日報》    2014年06月02日

——訪得榮縣委書記陳洪暴

去年得榮縣在遭受嚴重地震災害的情況下,經濟社會發展怎么樣?取得了哪些成績?為此,筆者專訪了得榮縣委書記陳洪暴。
筆者:去年對于得榮縣來說是一個極不平凡的一年,連續兩次發生地震,這對全縣經濟發展帶來了很大影響,那么,得榮縣是怎樣克服困難,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
陳洪暴:去年, 我縣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和省、州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牢牢把握“科學發展、加快發展”的工作基調,沉著應對“8·28”、“8·31”地震災害,勵精圖治謀發展、渡險克難保穩定、科學統籌重民生,保持了經濟快速發展、社會政治穩定、民族團結和諧、人民幸福安康的良好發展局面。
一是緊扣縣情實際、強化產業培育。全面完成5個整村推進項目和5個新村示范點建設;推廣培育優質釀酒葡萄10248.5畝,實現產值68萬元。去學、古學電站分別完成投資25000萬元、22000萬元;嚴格落實國家移民政策和法律法規,且勇、指島電站移民工作成效明顯。
二是狠抓項目建設,提升發展質量。白松引水隧洞全面貫通,累計完成投資2.4億元;瑪依河防洪治理、子庚老渠改造、農村安全飲水等工程全面完成,4000人的飲水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大力實施扶貧、兩資、以工代賑項目建設,1.25萬農牧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改善。
三是致力民生改善,促進社會和諧。完成子庚、茨巫片區寄宿制學校,因都壩、日龍鄉雙語幼兒園等工程建設。穩步推進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縣人民醫院醫技樓建成并投入使用,為11279名農牧民群眾開展健康免費體檢。全力以赴開展抗震救災,及時調運帳篷、大米、清油等救災物資,確保災區群眾“有水喝、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有醫看”,并在震后三個月順利完成受災群眾過渡安置,累計發放臨時生活救助和過渡房補助資金2110.5萬元,受災群眾得到及時救助、溫暖過冬。
四是全力維護穩定,筑牢發展基礎。積極開展主動維穩,嚴格落實維穩工作責任制,不斷深化平安創建工作,依法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有力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
筆者:今年的主要目標任務有哪些?實現目標的措施是什么?
陳洪暴:今年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是:以災后重建為中心,狠抓基礎建設、加快產業提升、保障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
為實現以上目標,具體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以災后重建為中心,助推得榮“脫胎換骨”。堅持科學重建,按照“以人為本、尊重自然、統籌兼顧、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基本要求,科學規劃災后重建實施方案,及時制定出臺合理規范的災后重建政策,推動災后重建有序開展。堅持實干重建,層層落實工作職責和分工,確保災后重建各項任務加快落地。堅持陽光重建,建立健全信息公開制度,及時向社會公布災后重建政策、工作信息動態、項目推進及重建資金使用情況,自覺接受社會監督。堅持和諧重建,通過多種形式廣泛宣傳重建政策,提高群眾對政策的知曉率,并定期開展走訪調查,聽取群眾意見、訴求,建立群眾訴求工作臺賬,充分調動群眾參與災后重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凝聚重建合力。堅持廉潔重建,從嚴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度,將各項規定落實到重建工作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步驟,加強項目、資金監管,嚴肅查處失職瀆職、權錢交易等違法行為,確保災后重建全面完成。
二是以產業發展為主線,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全力發展農業經濟。不斷加大釀酒葡萄培育力度,鞏固和恢復瓦卡、松麥、古學、曲雅貢等地震受災鄉鎮釀酒葡萄基地2400畝,完成釀酒葡萄補種1265畝;大力發展特色養殖業,啟動土豬、土雞、優質蜜蜂循環養殖示范基地建設,積極推進樹椒加工,核桃、石榴、皺皮橘等林果業發展,拓寬群眾增收渠道。加快推進水電產業。不斷強化要素保障,推行工期保證金制度,大力整治工程亂象,快速推進在建電站工程進度。力爭古學電站今年下半年投產發電,且勇、指島電站開工建設。穩步推進旅游文化產業。啟動《得榮縣旅游發展規劃》修編工作,《下擁景區總體規劃》和《修建性詳規》修訂完善工作,積極扶持218戶藏家生態觀光農業體驗示范戶,努力將瓦卡鎮打造成為“大香格里拉國際精品旅游環線”上的重要驛站,實現瓦卡“二次創業”。
三是以基礎設施建設為抓手,不斷改善發展條件。大力實施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切實解決2400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加快白松撤鄉建鎮工作,抓好以縣城、白松、瓦卡為主的城鎮建設,力爭實現城市主中心道路、人行道改造、“五線下地”及城市管網改造等項目全面完工,白松新區教育園區完成中小學主體工程。
四是以保障改善民生為重點,促進社會和諧。積極推進縣域內教育均衡發展,加快實施“3+3”、“6+3”的精品小學建設,切實改善辦學條件、提升辦學質量。加強鄉村醫療機構基礎設施、醫療衛生體系和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健全困難群眾大病救助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機制,不斷提高基本公共衛生醫療服務質量和水平。大力實施就業促進計劃,為勞動者提供優質、高效、規范的就業服務。大力發展社會福利事業,完善社會救助體系,使孤寡老人、城市“三無人員”、孤殘兒童等弱勢群體得到更加有力、妥善的救助和照顧。(王繼洪)
 
 
 
 
  • 上一篇:開展“三看三想”活動 落實“三嚴三實”要求
  • 下一篇:以焦裕祿精神為鏡 踐行黨的群眾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