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聚焦甘孜 >> 瀏覽文章

“最美鄉村醫生”:譚曉琴

《甘孜日報》    2014年06月20日


譚曉琴為病人聽診。
  譚曉琴出生在爐霍縣斯木鄉若海村一個普通農民家庭,是村里唯一的大學生。2004年6月,她從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軍醫藥大學臨床醫學專業畢業后,放棄了在城市發展的機遇,毅然回到家鄉斯木鄉中心衛生院工作。2008年被主管部門任命為斯木鄉衛生院長。
  ■ 胡筱紅 文/圖
  百姓眼中的“好門巴”
  譚曉琴充分利用自身所學,通過實踐不斷地磨礪和提升,使醫務技能日臻精湛。從最初老百姓眼中“不放心的小門巴”到“最放心的好門巴”,她付出了艱辛的努力,贏得了群眾深深的愛戴。
  2010年9月,譚曉琴不幸查出罹患“右支氣管大細胞癌”,先后在華西醫院、四川省人民醫院等醫院接受伽瑪刀手術治療及化療,2011年,病情穩定后,她主動請求回單位工作。該縣主管領導苦口婆心地勸她把工作放一放,好好治療,安心養病。譚曉琴卻說:“我既是患者,也是醫生。我想把自己有限的生命奉獻給生我養我的這片土地,用所學的知識減少每一位病人的痛苦。不希望我的父老鄉親和我一樣,被病魔纏繞。我能堅持,請放心!”
  仁達鄉有一位村民長期患有胃病,在成都華西醫院檢查后,確診為胃癌晚期。回到家后,覺得救治無望,情緒一落千丈。家里人找到譚曉琴幫忙,了解情況后,譚曉琴背上醫藥箱搭乘摩托車就往仁達鄉趕。快到村子的時候,由于車速太快,摩托車撞上一頭橫穿公路的牲畜,譚曉琴從后座摔出,跌在水泥地上久久爬不起來。她忍住疼痛含著眼淚拾回散落一地的藥品、醫具,一件件裝回醫藥箱。望著通往病人家那條坑坑洼洼的公路,想著正受病痛折磨的病人,譚曉琴又坐上了摩托車繼續趕路。一個多月時間里,譚曉琴每天都要提心吊膽地搭乘摩托車穿梭在仁達鄉的公路上,只為給癌癥病人輸液,陪病人聊天。讓病人與病魔抗爭,堅強的挺過余生。
  同事眼中的“好大姐”
  在該縣一區片區,譚曉琴靠著扎實的醫學理論基礎知識、過硬的實踐操作技能、熱情和藹的服務態度 ,贏得了周邊村甚至外鄉病人極好的口碑,都慕名來找譚曉琴看病。衛生院分配來的基本上是剛走出校門的實習醫生,缺少醫療業務知識和臨床經驗,譚曉琴就以大姐的身份耐心細致的為他們講解治療和安撫病人的方法。讓他們盡快的成為病人信賴的醫生。工作的9年時間里,衛生院的醫生來了又走,走了又來,可她卻始終如一日堅守在工作崗位上。
  今年“五一”期間,分管領導為了照顧譚曉琴,特地安排她回家休息,她卻說“我還能堅持!”
  作為一名從農村走出的醫務工作者,譚曉琴深知農民的艱辛,為付不起醫藥費的病人墊付醫藥費是常有的事情。譚曉琴多次發動全院職工捐款,作為備用的“愛心基金”,幫助貧困群眾支付醫療費用。
  斯木鄉派出所的民警格西彭錯說:“和譚醫生相處五年,總是看著她在病人堆里忙碌,大家知道她的身體都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我曾幾次在電視上看見過“最美鄉村醫生”的專題片。我和同事都說 “最美鄉村醫生”就在我們身邊呀!
  村民眼中的“大好人”
  在斯木鄉,只要說起譚曉琴,人們再忙也會停下腳步,為你細數她的好。宜木鄉獨馬村村民登洛大姐說:“村民在得知我們的好醫生身患癌癥后心如刀絞,總想為她做點什么,回報她平時對我們的照顧和關懷。鄰里鄉親自發組織為譚醫生捐款,卻被她婉拒了。村民們只好按照當地的風俗為她點燈磕頭、轉山祈福,只希望她能擺脫病魔,一點點好起來。在譚醫生手中不知挽救過多少老百姓的性命,誕生過多少的新生命,都說好人一生平安,譚醫生是大好人吶!為什么……”大姐哽咽著,用衣袖拭去了眼角的淚水。
  父母眼中的“鐵女兒”
  從小乖巧懂事的譚曉琴,很少讓父母操心。工作以來,她每月都會把一半的工資交給父母,補貼家用。2010年得知女兒患癌癥的消息,父母希望她離職,好好在家養病,譚曉琴卻說:“我每次去成都看病,都希望能遇見一個好醫生,在我們村子里我就是老百姓信得過的好醫生,我不想讓他們失望,我能堅持。”她就這樣毅然選擇堅守崗位。父母擔心女兒的身體,從此充當起了“保鏢”的身份,母親為她做飯、熬藥,送到辦公室,看著她吃。有時看著她日漸虛弱的身影,母親會悄悄抹淚,她多么希望女兒能好好休息一下。可譚曉琴心里從來都裝著病人,忘卻自己也是一個身患絕癥的病人,也需要照顧和治療。父親是一名退休醫生,為了女兒,他做起了衛生院的“義工”,打掃、看護衛生院,幫著照看病人等。譚曉琴心酸的看到父親額頭上的皺紋越來越深了。每一季度父母都會陪伴她去省城復查,化驗,開藥。他們說:“患病4年來,女兒從來沒有在我們面前抱怨撒嬌,總是樂觀地照顧病人,堅強地面對生活。”譚曉琴的同事們時時被他們一家人積極面對生活的樂觀態度深深感染。在與病魔抗爭的日子里,譚曉琴用自身蠟炬成灰的奉獻,譜寫了一曲人間大愛的贊歌。
  • 上一篇:全州社會保險業務培訓班開班
  • 下一篇:省醫學會專家到我州對口幫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