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聚焦甘孜 >> 瀏覽文章

發展春風撲面來

《甘孜日報》    2014年06月23日


交通建設熱火朝天。

記者 張濤

最近一年來,甘孜縣查龍鄉查龍一村57歲村民吉木格外留意離家不遠的一座變電站的建設進展。今年3月,這座110千伏變電站正式動工,吉木就趕緊買了一臺冰柜回家。“變電站一修好,我們村里就能用上電了,家里的雜貨鋪終于可以銷售冷鮮商品了。”吉木說。

吉木所在的查龍鄉海拔近4000米,位于甘孜縣西北部的達通瑪片區,距離縣城約半天車程。達通瑪是甘孜縣海拔最高、條件最苦的片區,也是該縣最后的供電盲區。隨著四川藏區無電區電力建設推進,今年10月前,穩定、安全的電力將輸送到達通瑪片區的4個鄉,一萬余名藏族群眾將告別太陽能電池板,結束無電歷史。

2012年以來,我州相繼實施“新都橋-甘孜-石渠”電網聯網工程、“電力天路”工程、無電區電力建設等項目,藏區缺電、少電的情況大為好轉,甘孜、石渠等縣域電網不再孤網運行,電網建設逐步向高海拔村落推進。甘孜縣2012年9月接入“新甘石”電網后,電力供應得到保障,經濟發展也進入了“快車道”,縣城的房地產、賓館酒店、農產品加工等行業投資明顯增加。

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我州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發展不足仍然是我州最大的問題。全州各項經濟指標在全省長期墊底,在全國30個自治州排位偏后。發展是解決甘孜一切問題的關鍵,深化改革、加快發展才能奠定團結進步的物質基礎,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提供重要支撐。

基礎設施建設為開放發展鋪路 

甘孜加快發展,瓶頸在交通。守著大自然賦予的壯美風景,守著老祖宗留下的歷史文明,守著漫山遍野、無處不在的豐富資源,甘孜人卻要承受“出門難、行路難”的交通之痛,經濟社會發展處處乏力。嘆交通、怨交通是全州人民多年來的共同情緒,思交通、盼交通也已成為全州人民深入骨髓的共同心愿。

時代的呼喚,百姓的期盼,迎來了甘孜交通的悄然改變! 2009年,一個關乎甘孜交通實現歷史變遷的方案——《2009—2012年甘孜州交通建設推進方案》獲得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為了將方案變成現實,2012年,我州按照“增強密度、提高檔次、形成網絡、四通八達”的交通發展思路,及時安排部署了從2012年到2014年的交通建設三年集中攻堅活動,計劃投資334億元,改造甘孜境內的國省道和重要出州通道、經濟干線及旅游公路2400公里,建設農村公路4500公里。

今年,我州將完成交通建設三年集中攻堅任務,實現全州現有國道和90%的省道達到三級以上標準。建成東海路、理亞路、崗白路等項目,完成俄崗路、甘君路等項目主體工程,加快建設雀兒山隧道、榆磨路等項目,全面開工雅康高速公路、跑馬山隧道等項目,加快推進成康鐵路、格薩爾機場、亞丁機場至格聶山公路等項目前期工作。建成通鄉油路300公里、通村公路800公里。大力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發展,建設農村客運站(點) 44個。而在全州25個民族的近110萬老百姓眼里,隨著交通建設三年攻堅活動的不斷開展,甘孜之“痛”將一去不復返,取而代之的將是祖祖輩輩期盼的甘孜之“通”、甘孜之“暢”。

今年,我州除全力打好交通攻堅大決戰外,還將強力實施“電力天路”工程。竣工新都橋500千伏,雅江、茨巫220千伏等81個輸變電項目(含110、35千伏);開工鄉城500千伏變電站擴建、長河壩電站500千伏等15個輸變電項目。加快農村電網建設,確保無電地區電力建設“三年任務兩年完成”;全面完成“遠村點亮”行動,解決201個鄉、1600個村、23.4萬農牧民群眾的缺電問題,徹底結束無電鄉歷史。加力提升信息化水平,實施通信基礎建設兩年推進方案,新建光纜3000公里、2G基站100個、3G基站250個,實現主要交通線路和主要景區信號連續覆蓋;啟動4G移動通信,新建4G基站230個;新增有線帶寬接入端口2.3萬線,力爭出口帶寬達到80G,讓所有鄉鎮告別無寬帶歷史。強化信息技術開發利用,成立甘孜網校,建立城鄉一體教育城域網,利用成都、康定優質教育資源,開展小學至高中遠程網絡教學;加快州遠程醫學中心建設,力爭18個縣級醫院、州醫院與華西等醫院實現遠程會診;加快實施州縣廣播電視節目無線全覆蓋工程,完成石渠等8縣第一期工程建設。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圍繞“五個統籌”、“五個改革”,堅持以人為核心,努力構建縣城、鄉鎮、村寨多點多極支撐,宜居宜業宜游的新型城鎮體系。按照“完善功能、彰顯特色、強化管理、提升品質”的要求建好縣城,讓所有縣城逐步實現顯山露水曬太陽,加水加綠加文化,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青山、看得見綠水、記得住鄉情。按照“完善設施、培育產業、擴大就業、塑造風貌”的要求做大鄉鎮,資金和項目向集鎮傾斜,建設一批交通樞紐、商貿物流、旅游集散、移民搬遷、農產品加工、牧民定居型鄉鎮,著力提升重點集鎮的公共服務能力,完成10個鄉撤鄉建鎮工作,力爭康定新都橋鎮、稻城香格里拉鎮納入“全省百鎮建設試點行動”。按照“傳承文化、順應自然、整潔環境、和諧共融”的要求做美村寨,整合資金1.2億元,在國道317、318線及其連接線沿線打造幸福美麗新村19個,不斷改善和提升鄉村面貌。

改革開放為民族地區科學發展引路

推進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經濟振興和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同全國人民一道走向發展繁榮的必由之路。

我州是康巴文化的發祥地,中國香格里拉生態旅游核心區。原始古樸的生態環境,神奇美麗的自然風光、博大精深的康巴文化和濃郁的民族風情是甘孜州旅游資源的主要特色。全州堅持以全域旅游統領全州經濟社會發展,積極申報全國少數民族地區全域旅游試驗區,集中打造精品景區景點,以旅游大開放促進民族大團結,以旅游大開發促進社會大和諧。

瀘定縣杵坭鄉羊兒槽農莊連續兩屆參與了紅櫻桃節旅游接待,從中嘗到了甜頭,農莊經營者雷元剛介紹,根據游客的建議,他家利用農閑時間,對廚房、衛生間、棋牌室、院壩等基礎設施進行了升級改造,讓環境更優美、舒適,提高旅游接待能力,爭取更多的游客。“我家羊兒槽農莊開張以來,生意還可以,一年的營業收入有5、6萬元,我們看好杵坭鄉村旅游的發展前景。在旅游旺季,我們會聘請廚師做特色農家菜,讓客人高興而來,滿意而歸。”

去年是我州旅游產業發展史上投入最大、項目最多、營銷最強的一年。全州牢固樹立“全域資源、全面布局、全境打造、全民參與”的全域旅游發展理念,按照“兩軸、三域、四重點”空間布局,強力推動旅游業快速發展。建設中的亞丁閃亮登場,海螺溝、甲居藏寨等重點景區建設加快推進;開辟20條旅游線路,推出亞丁冬季旅游產品;組建文旅發展集團、亞丁景區旅游開發有限公司,“阿西土陶”等11類文化產品開發上市。接待游客638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63億元,增長75%。

近年來,我州始終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面深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各個領域的改革,讓發展要素向支持民族產業、民族企業流動。堅持開放服務發展,強化招商引資,發展民營經濟,扶持民族企業,培育壯大民族優勢產業,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州各族人民;鼓勵全民創業,突出地方民族特色,引導廣大群眾從事民族商貿、民族手工藝制品以及創辦農(藏)家樂等,有效拓寬群眾增收致富渠道,以改革催生發展內生動力,以大開放促進大發展。

據了解,我州將繼續努力擴大開放,主動“走出去”,組織舉辦好圣潔甘孜走進北京、鞏固廣東、開辟浙江等文化旅游推介活動,積極參加中國國際食品博覽會、中國西部國際采購商大會、第十五屆西博會等活動。堅持“請進來”,舉辦好國內知名民營企業甘孜行、東方書畫院甘孜展等活動,加快落實廳(校、院、市)州合作協議,加大同國內外大企業、大財團和商務機構的聯系,開展登門招商、網上招商、代理招商,構建一套招商引資“關系網”,促進招商引資快速增長。同時,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抓住“基地、企業、產品、市場、品牌”五大環節,立足“本土·引進”、堅持“平等·特殊”、突出“服務·法制”,按照“非禁即入、公平待遇”的原則,圍繞“一頭牛、一杯酒、一朵菌、一瓶水、一袋茶、一幅畫、一盒藥”,加大政策造商、產業造商、環境造商力度,培育一批市場前景好、發展能力強、帶動致富快的民營企業,在全社會形成“合法經商光榮、拉動就業有功”的濃厚氛圍。

  • 上一篇:我州大部地區進入雨季 防災減災刻不容緩
  • 下一篇:《和諧藏區行(甘孜)》大型主題報道活動在石渠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