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比過去有很大提高,但這還遠遠不夠。正如馬云在世界互聯網大會上說的那樣,“不管你獲得了多少財富,如果你發現你邊上的空氣是不行的,你的水是不行的,你的食物是不安全的,就一點意義也沒有。”
人總是會追求更高的生活目標,當大多數人都不再為填飽肚子犯愁的時候,就又回到了最本質的需求--天更藍、水更清、飲食更安全。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在今年經濟工作中,農業要轉變為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產品安全意味著水土的污染要控制在無害的標準之下,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要求農業發展不能給生態環境帶來嚴重的負擔。
在工業領域,要堅持不懈推進節能減排和保護生態環境,既要有立竿見影的措施,更要有可持續的制度安排,堅持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治標治本多管齊下,朝著藍天凈水的目標不斷前進。工業的“三廢”是環境污染的“主犯”,不僅影響農產品的品質安全,更會對人體造成嚴重的危害。
從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列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五位一體”之中,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了經濟發展要走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中央對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一致性、同步性的要求非常明確。從今年1月1日起,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正式施行,對排污者加大處罰力度,被稱為“史上最嚴環保法”。不僅要使環境違法企業“一次違法、處處受限”,而且要罰到違法排污者“心疼。
監管治標,引導治本。一方面,企業走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模式成為利國利民利己的正確道路;另一方面,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也意味著,將帶動環保企業、行業的發展,從而使環保領域科技創新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經濟發展轉型,是挑戰更是機遇。讓經濟在綠色中發展,讓經濟發展回饋生態環境,是責任更是權利。權利人是一切可能受到環境污染侵害的公民,權利人在維護自身權益的同時,就是在要求生產企業盡到控制排污的責任。隨著依法治國的步步推進,環境維權也將成為一種新常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新經濟發展方式必將成為潮流。(戚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