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 言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華東七省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上強調,要堅持立足優勢、趨利避害、積極作為,系統謀劃好“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這既為進一步做好今年經濟工作,勾畫出了目標明確的任務書,又給出了破解難點的方法論,具有非常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今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做好經濟工作,尤其要處理好“干”與“謀”的關系,不僅要把眼前亟待解決的問題解決好,還要從長遠計,對未來5年發展進行系統謀劃。從近兩年的情況看,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加快,新的增長點不斷涌現,但下行壓力仍然不小,總需求低迷和產能過剩并存,一些風險和挑戰從短周期看值得警惕,穩定經濟增長、壯大增長新動能、防止增速滑出底線,是一項非常緊迫的任務。眼下很多地方都在按照中央的精神和部署,因地制宜地探索保持經濟增長的舉措和辦法。比如,河北采取“有中生新”調結構、“無中生有”促轉型,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方向改造,加大力度培育新興產業;又如,四川堅持問題導向,制定“三十六計”穩增長,主動化解融資、投資、消費等領域的突出矛盾。這些舉措需要密切觀察、及時總結效果,把好的措施細化好、落實好,推廣開來。
善于運籌帷幄之中,才能決勝千里之外。有效應對當前問題的同時,宏觀政策還要保持戰略定力,應勢而謀,做好“三個結合”:一是近期和長期相結合。近期采取的穩增長政策要有利于“十三五”時期發展政策目標,有利于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產業優化升級。結構調整是新常態的本質特征,等不得、熬不得,也等不來、熬不起。為“十三五”制定調結構、促升級的各項規劃,也要把各種風險和挑戰想到前頭,把各方面情況考慮得更周全一些,這也是實現穩增長的治本之策。二是發展和改革相結合。發展政策要符合改革目標要求,要善于改革舉措來落實,改革舉措也要以發展為導向。有一些改革措施可以提早出臺,有一些改革措施從長遠講是好的,但當前可能會加重企業負擔或者產生一些負面影響,需要慎重權衡。三是國內和國際相結合。在未來幾年,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會更加相互依存,宏觀政策既要考慮國內因素,也要統籌好國內國際兩個大局。
無論是落在實處的“干”,還是計在長遠的“謀”,都要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是培育和釋放市場主體活力、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動力。當前還要繼續圍繞破解經濟社會發展突出問題的體制機制障礙,增強改革意識,提高改革行動能力,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為“十三五”時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打下更完備的體制機制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