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康巴時評 >> 瀏覽文章

“互聯網+”要做實“+”后的東西

《甘孜日報》    2015年07月27日

        ■ 范榮
     《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日前印發,明確提出要推動互聯網由消費領域向生產領域拓展。一段時間以來,“互聯網+”作為一個新銳熱詞攪動著創新創業的一池春水,《指導意見》的出爐則進一步讓加什么、怎么加變得清晰明了、有章可循。
     “互聯網+”要越加越實,這是《指導意見》傳遞給我們的明確信號。的確,在新的生產條件下,互聯網已不是簡單的消費品,不是停留在“網絡改變生活”那么淺顯;而是作為生產要素,助力企業實現規模效益遞增的內生增長。從某種意義上說,“互聯網+”就是用互聯網思維來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這里頭就有一個“面子”和“里子”的問題,倘若放棄傳統的實體經濟,只想在“互聯網”這個概念上搞些花活,無異于買櫝還珠。
     目前來看,業內坊間對“互聯網+”的認識,顯然存在不少跑偏走樣的地方。有人認為互聯網是個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裝;要么覺得互聯網是靈丹妙藥,一加則靈、包治百病。認識的膚淺難免導致行動的隨意。且看當下,從大型企業到路邊小攤,似乎都在借互聯網的東風,但少的是順勢而為的商業敏感,多的是盲目跟風的概念炒作。借個噱頭,“新瓶裝舊酒”的有之;套個概念,就想撈快錢、賺大錢的亦有之,更不乏一些覓得上市,便立刻轉手套現,換了皮囊再來圈錢的功利之徒。凡此種種,都是投機主義的做派,喊口號多于干實事,趕時髦多于領潮流,浮躁之氣尤甚。
     有句話叫“站在風口,豬都能飛起來。”誠然,互聯網蘊藏著無限可能,締造著草根創業的傳奇,讓無數創客激情澎湃。但站在產業結構的高度看,生產是流通和消費環節的前提,生產制造是價值創造的主流。不論是日益普及的網絡購物、在線支付,還是方興未艾的微商、O2O,互聯網只是顛覆了消費和流通,影響了營銷和渠道而已。“褚橙”熱銷,絕對不是光靠互聯網推廣就能成功的,根本上還在于企業家不辭古稀之年扎根農村山野,與農民一起鉆研技藝辛勤勞作而實干出來的。那些看似一夜成名的行業大佬,絕非“一招鮮吃遍天”,無不是以先進技術為支撐、產品質量為根本,在生產、制造、創新各環節下了不為人知的苦功夫。舍產品之本逐營銷之末,抱著概念盲目躍進,產業升級就會是一句空話。
     站在“互聯網+”的時代風口上,需要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智慧來洞察時勢,也要有“風物長宜放眼量”的氣度來謀劃未來。中國經濟發展要實現彎道超車,根本上還是要聚精會神干實業,走技術尖、質量精的路線。摒棄浮躁功利之氣,靜靜地做好一個個小的零部件,直到臻于極致。這樣才能在這個“每一個個體的世紀”里,以互聯網作為最基本的基礎設施,創造更大奇跡。
 
  • 上一篇:援藏干部要當“三嚴三實”的表率
  • 下一篇:讓法治精神滋養我們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