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阮蓓茜
李克強總理日前在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時指出,要把干部能上能下機制與督查結果銜接,用問責利器祛除不作為的“病癥”,讓不作為的“太平官”混不下去。
黨要管黨,首先是管好干部;從嚴治黨,關鍵是從嚴治吏。黨的十八大以來,從“‘老虎’‘蒼蠅’一起打”到“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管黨治黨、從嚴治吏,取得了一系列顯著成效。然而,面對馳而不息的作風建設、清風勁吹的政治生態,卻出現了另一種讓人憂慮的現象:個別干部開始“不作為”,他們打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算盤,奉守起“寧可不辦事,不可做錯事”的處世哲學。這樣的現象如果任其蔓延下去,黨和國家的政策自然得不到有效的執行,經濟下行的壓力將會愈加嚴峻,百姓的意見也會越來越大。長此以往,“為官不為”將成為深化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攔路虎”。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黨和國家需要的是干事創業的賢者能人,而非尸位素餐“享太平”的懶官庸官。“無功即是過、庸碌也是錯”,不換腦子就挪位子,總理的講話正是警示這些“身不正、令不從”的官員,如果繼續這樣濫竽充數,那就以問責的手段把這些人清理出去,讓那些勇于擔當、敢于負責、善于開拓的人脫穎而出,我們才能對得起黨的重托、不辜負人民的期待。
治理“為官不為”,干部思想上的自省、行動上的自覺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建立有效的問責機制。用制度強化對干部“所作所為”的監督和考核,克服論資排輩下的磨洋工、耗日子,對該作為不作為的干部嚴肅懲處,對群眾不滿意的干部堅決撤換,打造激濁揚清、優勝劣汰的用人環境,讓愛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位子、上舞臺,使庸官難過“上崗關”、懶官難過“考核關”、太平官難過“群眾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