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論深入落實州委常委(擴大)會精神堅決打贏扶貧攻堅戰
■ 本網評論員
“審大小而圖之,酌緩急而布之,連上下而通之,衡內外而施之”。扶貧攻堅事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講究系統論、用好辯證法,統籌兼顧、彈好鋼琴。其中至為關鍵的,就是樹立科學的扶貧觀,正確處理“扶貧”與“發展”的關系。
從過去“戶戶沒收入、家家破房屋”的凋敝景象,到今天“樓上樓下、冰柜電話”的田園生活,瀘定縣瀘橋鎮團結村舊貌換新顏;從曾經“年年救濟年年窮”的困頓無奈,到現在“文旅農結合、農工貿聯動”的內力激發,丹巴縣章谷鎮甲居藏寨在脫貧致富中闖出新路——何以實現如此驚人轉變?個中原因固然很多,但最重要的,正是統籌推進“扶貧”與“發展”釋放出了強勁動力與活力。
扶貧的實質是發展。發展是全面的發展,既包括經濟發展,也包括民生發展,扶貧就是經濟發展和民生發展的重要內容。發展是包括全體人民的發展,當然也就必須包括特殊群體的發展,扶貧就是要解決貧困人口這個特殊群體的發展問題。貧困鄉村和貧困群眾是 我州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如果貧困鄉村和貧困群眾長期“山河依舊”,如果脫貧不徹底、基礎不牢靠,今年脫貧、明年返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沒有真正實現。補齊“短板”,其實就是挖掘經濟發展空間的過程,就是破解經濟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過程。
發展是扶貧的基礎。發展是第一要務,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是扶貧的基礎性和源頭性工作。“發展中心論”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不管是扶持生產、移民搬遷,還是低保兜底、醫療救助,說到底還是要靠發展。只有經濟發展了,我們才有基礎、有財力去干這些事情,離開發展抓扶貧,扶貧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康定市前溪鄉趕羊村將羊肚菌產業與精準扶貧有機結合,并切實建立起利益鏈接機制的扶貧模式;鄉城縣青德鄉按照“山上林果、山下種養”構建扶貧產業鏈條,就是咬定發展不放松,有效地撬動了脫貧致富。
全州各級各部門務必將抓扶貧與抓發展緊密結合起來,牢固樹立抓發展不忘抓扶貧、抓扶貧就是抓發展的科學理念。相比于一些大工程、大項目,扶貧開發見效慢,短期之內很難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政績。資金、土地等資源總是有限的,大量的資源用于扶貧,可能會使當地顯績受到暫時影響。但對于黨和人民的事業來說,解決貧困問題是大局、是大道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解決不了貧困問題;重發展輕扶貧,甚至把扶貧當成發展的包袱,把扶貧與發展對立起來,更是錯誤的。我們必須把扶貧與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既立足當前,解決貧困人口“眼前之困”;更要著眼長遠,用發展的辦法幫助貧困人口找到永久脫貧的辦法。在制定縣(市)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時,要充分考慮貧困鄉村和貧困人口;在產業布局時,要特別照顧貧困鄉村和貧困人口;在企業用工時,要優先招錄貧困人口;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要注重帶動貧困鄉村和貧困人口,當我們切切實實地把扶貧與發展融為一體來抓,不僅發展帶動了扶貧脫貧,而且扶貧攻堅還會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