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論深入落實州委常委(擴大)會精神堅決打贏扶貧攻堅戰
■ 本網評論員
唯物辯證法認為,內因是根本、起主導作用,外因是條件、要通過內因起作用,內力與外力的相互聯系與相互影響,由此規定了事物的性質及其發展變化。
我州還有1360個貧困村、17.45萬貧困群眾,精準扶貧是全州上下的共同責任,如何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打出“組合拳”,演好“連續劇”,啃下“硬骨頭”?用好外力、激發內力是必須把握好的一對重要關系。
“好風憑借力,扶搖上青云”。貧困鄉村和貧困群眾大多發展條件差、發展基礎弱,外力幫扶非常重要。從產業扶持、項目安排、資金投入、能力建設、社會保障等各個方面,州委十屆七次全委(擴大)會議審議通過的《中共甘孜州委關于集中力量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確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包含了許多“真金白銀”的政策措施。與過去相比,這些精準措施,力度更大、針對性更強、作用更直接、效果也將更可持續。這是舉全州之力、集全州之智推進扶貧開發工作的戰略決策。隨著精準扶貧進一步展開,國家和省、州還會出臺進一步的政策措施,廣大社會力量的幫扶也會隨之跟進。這些都屬于外力,對幫助貧困鄉村和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都將發揮重要作用。
“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如果貧困鄉村和貧困群眾自身不努力、不主動、不作為,一味“等靠要”,即使外力幫扶再大,也難以有效發揮作用。給錢給物或能解燃眉之急,但如果沒有自我發展能力,就難以從根本上改變貧窮面貌;外力幫扶可能建設一些新村,但如果內在活力不足,沒有經濟上的持續來源,這些新村還是丟不掉窮村的帽子。扶貧攻堅工作必須將外力與內力有機結合起來,特別是要發掘、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克服“等靠要”、安于貧困、不思進取的消極心態,點燃求富、求榮、求美、求變的致富激情,通過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最終實現脫貧致富的美好夢想。還是那句老話:先動手再伸手,不空手;先伸手再動手,只能得一手;只伸手不動手,什么都沒有。
無論是歷史還是現實都告訴我們,用好外力、激發內力,才能形成合力。通過專項扶貧資金“一事一議”等方式,瀘定、康定、鄉城、稻城等縣(市)“輸血”貧困鄉村發展產業,逐漸培養起其自身的“造血”功能;從“被動扶貧”到“我要脫貧”,丹巴、巴塘、得榮、德格等縣轉變扶貧思路,收到可喜效果;“項目直補、產業覆蓋、技能培訓、貸款貼息、資金互助”,九龍、雅江、道孚、爐霍等縣巧借外力促內力,推進脫貧致富……一線的鮮活事例充分說明,既強化資金、項目、技術等外部支持,更增強貧困鄉村和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決心干勁,內力外力才能同向共振,激蕩活力。
因此,對一些扶貧項目和資金,應當采取競爭性分配方式,哪個地方的工作主動性強、積極性高,項目和資金就優先投向哪個地區;哪個地方坐等幫扶、不思進取,最后就只能吃“殘羹冷炙”。必須通過這種導向,激發各地自強自立、創業致富的熱情,擺脫甘于貧困的狀態,形成爭相脫貧、比學趕幫的濃厚氛圍,為扶貧攻堅匯聚強大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