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評論員
“甘孜山地旅游,東方戶外天堂”;“圣潔甘孜,大美天成”。正在脫貧奔康征程中傾力“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的我州,既有貧困面廣、貧困量大、貧困程度深等繞不開的現實窘迫,又有資源富集、潛力無限、前景美好充滿希望的發展未來。在這場“沒有退路”的戰斗中,我州精準地將全域旅游與脫貧攻堅巧妙“聯姻”,一戶戶農牧民群眾因為吃上香噴噴的“旅游飯”而告別貧困邁步小康。
旅游經濟是“眼球經濟”,更是“口碑經濟”,講究的是身心感受。藍天如洗、白云漂流,青山逶迤、草木蔥蘢,雪山晶瑩、江河奔流,湖泊如鏡、經幡搖曳,村莊秀美、藏房別致,牛羊成群、牧民歡歌,……壯美奇絕的自然景觀、博大精深的康巴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是我州發展的先天優勢和后發優勢。面對旖旎的風景與薈萃的美景,游客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圣潔甘孜,每一步都是風景”;“大美甘孜,一花一草、一樹一石都是景致”;“行走在如詩如畫的甘孜大地,仿佛走進了一幅連綿不斷的山水人文畫卷之中,讓人養眼開懷、流連忘返”;……遼闊的甘孜高原確實美得讓人目不暇接。自然之美、人文之美,這是造物主留給勤勞智慧的甘孜兒女最為寶貴的財富。然而,如何將潛在的美景轉化為農牧民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現實收益?州委、州政府在審視州情中瞄準了與農牧民群眾關聯度最高、帶動性最強、周期性最短的旅游產業,進而率先在全國提出并實施了“全域旅游”發展戰略。
所謂 “全域旅游”,就是一種空間全景化的系統旅游。昔日那種“上車睡覺、下車撒尿,回到賓館什么都不知道”的跟團游,過去那種圍繞景點“拍照幾張、到此一游”的觀光游,以往那種“靠門票吃飯,靠景點賺錢”的低端經營模式,根本無法成為撬動我州旅游產業大發展、大提升和大跨越的支點。從某種意義上講,全域旅游既是旅游業發展進程中的一場深刻變革,更是旅游業“二次創業”的機遇期和窗口期。
從“景點旅游”到“全域旅游”,這是發展理念的驚人一跳。支撐這“驚人一跳”首當其沖的撐桿無疑是“交通先行”。康定機場、稻城亞丁機場的相繼投入使用,甘孜格薩爾機場的緊鑼密鼓建設,特別是連續兩輪投入巨資的交通三年集中攻堅,使得我州的交通運輸條件發生了歷史性的巨變,遠在天邊的甘孜游因為時空距離的縮短而讓昔日的“苦旅”變成了而今感知上的“短線游”、“浪漫游”和“逍遙游”;支撐這“驚人一跳”堅韌有力的撐桿無疑是旅游環境的整體優化,從旅游+生態、旅游+文化,到旅游+管理、旅游+服務,從旅游+新型城鎮化、旅游+美麗幸福鄉村,到旅游+商貿、旅游+高原現代特色農牧業,……“旅游+”,不僅加出了我州旅游產業分眾化、體驗式、精準化的市場特點,而且加出了我州旅游產業方興未艾的勃勃生機,同時也加出了我州向著“全域旅游”的“藍海”昂然挺進的精氣神。
從我州東路的瀘定、康定、丹巴、九龍等四縣(市)及海螺溝景區管理局,到南路的雅江、理塘、稻城、鄉城、巴塘、得榮等六縣及亞丁景區管理局,再到北路的道孚、爐霍、甘孜、色達、德格、新龍、白玉、石渠等八縣,盡管每一個縣(市、局)都有其獨特的自然與人文景觀,盡管每一個縣(市、局)都有其發展的特點與亮點,但“軟”、“硬”兼施發展全域旅游的行動與成效卻是驚人的相似:全員參與與全面對接的并駕齊驅,硬件建設與軟件建設的相提并論,爭取支持與主動作為的相得益彰,各級干部與農牧民群眾的同頻共振,不僅帶來了團隊游、自駕游、騎行游、探險游、體驗游、鄉村游等一系列旅游方式的嶄新變化,而且帶來了游客數量和旅游收入的幾何級增長;不僅帶來了我州旅游產業的“井噴式”發展,而且帶來了賓館、酒店、農家樂、牧家樂以及民居接待的欣欣向榮。
只有游客游得放心、舒心、開心,才可能讓旅游產業鏈向縱深拓展。農旅一經大融合,文旅一經大聯姻,景區游與鄉村游一經大對接,旖旎的風景與薈萃的美景一經大集聚,我州全域旅游帶來的“漣漪效應”可謂賞心悅目——
環境因旅游而變。“變”出的是農牧民通水、通電、通路、通廣播電視、通wifi的驚喜;“變”出的是幸福美麗新村建設讓農牧民住上了好房子、過上了好日子、養成了好習慣;“變”出的是為旅游種養、為旅游服務及至接待游客所獲得的穩定可觀的經濟收益。生活環境與生活質量的前后“兩重天”,喜在農牧民群眾的臉上,也樂在來自四海游客的心中。
產業因旅游而火。“火”出的是高原現代特色農牧業及其加工業的“遍地開花”,“火”出的是與之息息相關的交通運輸、文化服務、物流等服務行業的“換檔提速”——從青藏谷地將賣牦牛肉干和高原特色農產品變成賣生態與健康,到古谷公司生產的“古谷”系列礦泉水成功殺入高端市場;從“離太陽最近”的雪域俄色茶銷售大行其道,到雅江縣因松茸而催生出的“松茸節”、瀘定縣因“紅櫻桃”而演生出的“櫻桃節”、康定市因康定情歌而舉辦的“國際情歌節”以及丹巴縣因美人谷而演繹出的“嘉絨風情節”,昔日“養在深山人未識”的甘孜高原即刻成了游客們追捧的旅游勝地和觀光天堂。一年上千萬游客的蜂擁而來,不但帶來了人氣、商氣、財氣,而且帶來了高原特色農畜產品的大流動,豈不說蟲草、松茸、核桃、花椒、藏藥、牦牛肉、藏香雞、藏香豬以及青稞酒,就連產自高原的蘿卜、洋芋、蘋果等純天然綠色食品也漸漸變成游客們的“搶手貨”。這一個個的“雙贏”好事,既提升了我州旅游的內涵,又讓更多的貧困農牧民群眾有事可干、有錢可賺。
觀念因旅游而換。“換”出的是農牧民脫貧奔康的豪邁激情,“換”出的是貧困群眾徹底擺脫貧困的堅定自信。近年來,我州通過評優樹模立大戶、實地參觀看榜樣、技能培訓送“鑰匙”、勞務開發送崗位、金融扶持送支持等方式,鼓勵貧困戶樹信心、理思路、謀出路,積極投身旅游相關產業摘“窮帽”。自信,讓眾多有思路有技能的農牧民群眾敢創業敢做事;自信,讓越來越多的貧困農牧民群眾想干事愿做事。一大批既有旅游價值又有經濟效益的幸福美麗新村的拔地而起,一大批高原現代特色農牧業及其加工業的應運而生,一大批特色種植基地、特色養殖基地、經濟林果園、農家經濟庭院等的快速發展,讓一大批與青山綠水相依的貧困農牧民群眾信心滿懷地踏上了脫貧奔康的新路子。
輸血一陣子,造血一輩子。實施全域旅游戰略、“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我們既有獨特的資源優勢,又有難得的戰略機遇,同時也面臨著激烈的比拼壓力。優勢可用不可棄,機遇可得不可失,競爭可進不可退。我們一定要嚴格按照州委確立的“圍繞一個目標、突出兩個關鍵、抓好三件大事、實施六大戰略”總體工作格局,堅持以全域旅游統領全州經濟社會發展,切實把旅游產業打造成為我州投資的重點、消費的熱點、開放的亮點和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支點,真正讓旅游業成為名符其實的脫貧產業、富民產業、奔康產業和“朝陽產業”,更好地為建設美麗生態和諧小康甘孜加油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