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康巴時評 >> 瀏覽文章

讓旅游扶貧成為脫貧奔康“助推器”

《甘孜日報》    2016年07月15日

    ■顧一嫻
    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展扶貧開發工作以來,通過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國扶貧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受歷史及自然條件等多種因素限制,一些地區貧困面積廣、貧困程度深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因災、因病、因學返貧現象仍然十分突出。無疑,當前扶貧攻堅形勢依然嚴峻,任務十分艱巨,這就需要我們反思扶貧開發的思路和方法。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國人的消費觀念隨著收入的提高有所改變,旅游消費正逐漸成為一種常態化生活方式,旅游市場規模也越來越大。而貧困地區所具有的自然資源、人文景觀和地域風情,不正是現成的旅游資源么?據國家旅游局調研,12.8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村中,約有1/3的村有發展旅游產業的潛力和條件;我國現有的1392個5A和4A級旅游風景名勝區中,60%以上分布在中西部地區,70%以上的景區周邊集中分布著大量的貧困村。2014年,國務院扶貧辦提出了實施精準扶貧“十大工程”,鄉村旅游扶貧工程是其中的重點。在國家新一輪扶貧開發戰略的指引下,旅游扶貧正以其獨特的優勢,成為我國扶貧攻堅的主渠道。
    所謂旅游扶貧,是指通過扶持具有旅游資源的貧困地區發展鄉村旅游產業,帶動貧困地區區域經濟發展、貧困農民脫貧致富、村莊環境改觀的一種新的扶貧模式。作為精準扶貧的重要載體,旅游扶貧可以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使單一農業向多元農業轉變,把扶貧片區發展成旅游景區,讓農特產品成為旅游商品,并最終實現脫貧致富。“十二五”以來,全國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帶動了10%以上貧困人口脫貧,旅游脫貧人數達1000萬人以上。根據我國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 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加快補上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 “短板”,旅游扶貧被寄予厚望——要讓鄉村旅游穩增長、調結構、減貧困、惠民生的獨特優勢日益凸顯。
    事實上,我國鄉村旅游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初步形成了圍繞大中城市、名勝景區、山水生態區、特色農業區的發展格局。但從全國來看,鄉村旅游產業發展還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定位模糊導致的認識誤區、旅游資源不足及管理方式落后導致的核心競爭力缺失等等。因此,面對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明確鄉村旅游發展的“三個方向”至關重要:一是要明確“是什么”,即明確鄉村旅游的戰略定位;二是要明確“有什么”,即明確鄉村生態資源自身優勢;三是要明確“做什么,即明確鄉村旅游的發展方向。
    當然,推進旅游扶貧,發展鄉村旅游產業還得有個大前提,也就是堅持“兩大原則”:堅持政府主導、堅持環保理念和文化保護。具體來講,依托生態資源發展鄉村旅游,政府引導是保障,主要體現在政策制定、規劃編制、規范管理、政策扶持等方面,為鄉村旅游發展掃除障礙、創造條件;發展理念是關鍵,主要體現在循科學發展的理念、探索創新發展機制等方面,讓鄉村旅游產業發展能夠立足地方生態資源實際,注重鄉村旅游的人文內涵,充分體現本土化、地域性特色,并最終實現保護生態和加快發展的雙贏。這樣,旅游扶貧才能真正成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農業結構調整、農民脫貧致富的“加油站”,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助推器”。
     
    
  • 上一篇:法家眼中的以人為本
  • 下一篇:瘋狂“數字”與官員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