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7年09月26日
——從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強的三重維度
■周小毛 何紹輝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撐。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進一步明確了“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的指導思想、方針原則和目標任務。這是進一步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自強,進而真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舉措。如何實現這樣的文化自強,建設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重要的是我們要對從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強的基本維度有正確的把握。
在增加文化品種中實現文化自強
文化自信起于傳承了幾千年而延綿不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于近百年探索與實踐所生發的革命文化,基于三十多年改革和發展所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從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強,首先是應當有一定數量的文化作基礎。沒有一定數量的文化作為支撐,文化自強猶如空中樓閣、癡人說夢。因此,實現文化自強,就要增加文化產品供給的數量,不斷豐富文化品種,推進文化多業態、多元化、多樣化發展。鄧小平曾經指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和發展,整體上我國物質產品日漸豐富,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也已得到切實提升,并總體上進入到了中等收入階段。然而,我們的精神產品亦即文化產品的供給同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相比,還有不少差距,仍需不斷增強文化產品的供給數量和種類。
增加文化品種,必須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通過不斷推進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交流和融通、不斷加強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對接與交融、不斷推進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的協調與和諧,不斷增強文化產品供給的總量和均量。既要不斷推進文化產品供給總量和供給結構的均衡,也要提高文化產品的有效供給,慎防為增加總量而進行簡單的數量擴充。當前,盡管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不斷增長,總量不斷增大,數量的增長從絕對值看也的確不小,但從平均值看卻顯得不足,13億中國人的文化需求尚不能從當前的文化供給數量中獲得完全滿足。2016年末,全國共有公共圖書館3172個,人均圖書擁有量只有6.27冊(張)。因此,實現文化自強,首先要豐富文化品種,要確保有文化可供消費和享受。
在提升文化品質中實現文化自強
文化產品不僅滿足人的需求,而且引導人的發展。失去引導人的發展這一基本功能,文化就是膚淺的、短暫的甚至是蒼白無力的。因此,文化自強既要建立在文化數量的基礎上,更要建立在文化質量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實現文化自強不僅要有一定數量的文化作為支撐,也要有高質量的主流文化作為引領,還要有優秀文化基因即文化品質為保障。在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看來,全球26個文明形態中,只有中華文明沒有中斷過,并已在人類6000年歷史中綿延不斷了5000年。她積淀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基因,沉積了華夏兒女的智慧創造,是中華民族共同精神的標識。這種為大眾所認可、為歷史所積淀、為人類所認同的文化,是有品位、有品質的文化,為實現文化自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實現文化自強,就要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為己任,不斷提升文化品質。要自覺抵制不良的低俗文化、媚俗文化、庸俗文化的沖擊與侵蝕,在不斷改進和革新中宣傳和弘揚主流文化,使文化在更高品質上增強自信、實現自強。
在打造文化品牌中實現文化自強
實現文化自強,品種是基礎,品質是關鍵,品牌是保障。擁有文化品牌,文化才有實力和魅力。品牌就是符號,品牌就是標識,有品牌才有競爭力和吸引力。沒有品牌的文化,難以在歷史長河中留下印記,沒有品牌的文化必將是曇花一現。文化品牌往往使文化歷久彌堅、生生不息。莎士比亞、巴爾扎克、托爾斯泰、歌德等文化大家都以他們的標志性文化品牌而使英國、法國、俄國和德國的文化走到了世界的頂峰。以清明、端午、中秋、除夕、春節等為代表的傳統節日文化,以蔡倫的造紙術為代表的造紙文化,以王羲之的書法為代表的書法文化,以及《論語》《孫子兵法》《史記》唐詩宋詞元曲、《紅樓夢》等,都是中華大地上的優秀文化品牌。這些文化品牌不僅延續了幾千年,而且響徹全球,是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根,是實現文化自強的魂。
實現文化自強,就要不斷打造文化品牌,多出文化名品、民族精品和人類正品。要在不斷推進文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文化產品供給質量的同時,打造有民族特征、地域特色和時代特點的文化品牌,多生產出既拿得出、唱得響,又留得下、出得去的文化品牌。要在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正確認知、廣泛學習和深度挖掘的基礎上,不斷推進傳統優秀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切實增強傳統優秀文化品牌的民眾認知、民族認同與他者認可。如此,文化自覺才能養成,文化自信才有根基,文化自強才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