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康巴時評 >> 瀏覽文章

構建“四域四治”的立體生態治理體系

甘孜日報    2020年12月16日

   ◎賀高祥

   11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指出,要加強生態環境系統保護修復。

   目前,盡管生態文明已深入人心,但區域性發展不均衡、不充分、不協調問題依然十分突出,無序開發、過度開發、資源利用率不高等情況仍然存在,重度污染事件時有發生。為此,筆者認為應構建“四域四治”的立體生態治理體系,注重整體推進,在重點突破的同時,加強綜合治理系統性和整體性,以防止發生畸重畸輕、顧此失彼等問題。

   政域“自治”。即在點上,以行政區劃為基本單元,堅決打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以縣域為基礎,根據轄區內生態環境要素、生態環境敏感性和生態功能區主要任務,分析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主要問題和風險隱患,制定明確任務清單。聚焦以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為重點難點的環境問題,科學制定污染防治攻堅方案,做到定向施策、精準發力、狠抓落實,切實提高人民群眾對環境保護的滿意度和幸福感。

   流域“同治”。即在線上,以大江大河干流支流為主線,系統推進岸線生態修復。岸線生態修復,不是種花種草的簡單美化,更不是邊坡硬化、修建廣場的面子工程,而是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基礎上,實現生態功能的修復,特別是對濱岸動植物棲息地的生態功能修復。考慮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水安全、水文化等多方面的有機聯系,通盤考慮、全面謀劃、提前布局、防治結合,最終形成上下游同步、干支流同頻、左右岸同向的綜合治理局面。

   跨域“聯治”,即在面上,以連片山地丘陵等自然分水嶺為載體,全面實施生物多樣性和水土流失等跨流域生態問題治理。以長江、黃河、瀾滄江、珠江等為代表,我國的大江大河多發源于山地丘陵地帶。這些山地丘陵以其復雜的地勢走向、地形地貌成為不同水域的自然分水嶺,山地生態環境的變遷對河流的影響舉足輕重。應根據山地生態系統所處空間位置及其間(無機環境)物質、能量運動特點,突出生物多樣性主體功能區和生態屏障區需求,實施跨域協作、山水聯治,統籌協調山地農林牧副漁及生物多樣性和礦產資源的綜合治理,解決跨流域過渡帶的灰色空間生態問題治理。

   全域“共治”。即在體上,以山水林田湖草為載體,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全域生態大系統。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按照系統工程的思路,切實抓好全域內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實現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的和諧統一。綜合運用經濟、技術和行政等多種手段,加強對山水林田湖草的保護與修復,預防和保護自然環境,不斷增強生命共同體的協同力和共生力。

   構建“四域四治”的立體生態治理體系,是一個由點線面體構成、層層遞進的系統,需要打破地域、政域和領域的界限,強化頂層設計和責任擔當,堅持有序推進,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生態治理全過程,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 上一篇:“丁真效應”釋放的正能量
  • 下一篇:沒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mtl1611.cn/html/xw/kbsp/66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