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帥
4月25日,瀘定縣大崗山水庫得妥庫區1103水位線下清底工作全面展開。為順利通過專家組驗收,如期實現目標任務,得妥鄉黨委、政府組織全鄉干部職工、黨員、群眾2000余人次參與庫底清理工作,現場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
大崗山水電站位于大渡河中游上段的石棉縣境內,為大渡河干流規劃的第14個梯級電站。壩址距下游石棉縣城約40公里,距上游瀘定縣城約75公里。水電站裝機總容量260萬千瓦,計劃安裝4臺65萬千瓦機組。大崗山水庫庫區涉及瀘定縣2個鄉8個村民委員會17個村民小組,2036人。
25日中午時分,筆者在得妥鄉南頭村2組見到該村支部副書記熊尚清,他正和幾個來自加郡鄉的民兵幫助村民吳安全家進行搬遷,忙了一上午已是滿頭大汗。
移民,被稱為天下第一難事,在這里也是如此。
南頭村全村共394戶1332人,為確保庫底清理工作能夠順利進行,得妥鄉、村兩級政府必須在一個月內與全村村民簽訂周轉安置補償補助協議。“在鄉黨委政府和縣上移民干部的幫助下,我們白天在群眾家里做工作,晚上1、2點鐘還要湊在一起開會,分析白天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尋找最好的解決辦法。”熊尚清說,沙啞的聲音透露著疲憊。
干部們廢寢忘食地工作卻換來一些群眾的不理解,有人在背后竊竊私語,有人甚至當眾辱罵,這讓夾在移民干部與移民戶這兩種身份之間的熊尚清飽受煎熬。
“我很能理解大部分群眾的心情,畢竟我也要離開生活了這么久的地方。”面對群眾的不理解,熊尚清坦然地說,“但換個角度想,村里的情況與鎮上相比確實還有很大差距。如果國家不搞開發,經濟就不能發展,國家要建設電站,這對于我們來說也是一次發展機遇,雖然我們有些人要搬走,這將會對我們的生活帶來暫時的困難,如果死守在這里,就沒有更多發展的機會。”
和村兩委班子的其他成員一樣,熊尚清率先簽訂了搬遷協議,并帶頭拆掉了自家的房屋。“盡管目前有個別群眾不能接受,有部分群眾不能理解,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又是村里的干部,理應起到帶頭作用。”熊尚清說。
移民不能移了就不管,要移得出、安得下、富得起,這是縣上對移民工作的新要求。
今年43歲的吳安全曾經是南頭村口一家汽車修理廠的老板,而如今卻要面臨失業的窘境。“說實在話,我還是有點舍不得搬走,”離別在即,硬朗的吳安全有些動容,“畢竟在這里住了那么多年,對這里的一景一物都有了感情。并且靠著土地和汽車修理廠,家里每年還能有一定的收入,現在我們一家人都不知道能靠什么維持生計了。移民安置的款項還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夠拿到手,就連我那433平米的修車廠能不能得到賠付,鄉上現在都還不能給我一個準確的答案。”
吳安全的話顛覆了筆者對“移民戶”這個群體的認知。畢竟在筆者的印象中,從沒有一戶移民會在沒有談妥條件之前就會答應搬遷。“那在這種情況下,你為什么會同意搬遷呢?”
“是村兩委的干部改變了我的思想,他們也是世世代代在這里居住的人,他們也和我一樣對故鄉有著深厚的感情,為了國家的建設,他們帶頭拆掉了自家的房子,并不辭勞苦地為我們講政策擺道理,這讓我很感動。”吳安全說,“修車廠賠償的問題村干部讓我不要擔心,他們說,鄉上一直在幫我考慮,只是由于其中牽涉到的問題有點多,要看政策是否允許,還要跟相關部門協商,所以一時還沒有定論。而且針對搬遷后我們的經濟來源,村上也主動幫我們想辦法,考慮到我有修車的技術,在征求我的意見之后,村上正在鎮上幫我尋找場地,好重新開我的汽車修理廠。生活上沒有后顧之憂,發展前景也比現在好得多,所以我才在搬遷協議上簽了字。”
據了解,在得妥鄉移民工作中,該鄉干部充分發揮“5+2”“白+黑”的戰斗精神,主動放棄節假日,克服炎熱天氣和蚊蟲叮咬,自我加壓,全體黨員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始終奮戰在移民攻堅第一線。在全體移民干部的通力協作下,5月5日,該鄉最后一戶移民房屋完成拆遷工作,庫底清理工作順利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