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瓊
9月21日,我和甘孜衛校群眾工作小分隊一起,來到海拔近四千米的德格縣竹慶鄉開展結對認親。
我們是衛生單位,藏族群眾對“門巴”(醫生)素來親熱,通過縣、鄉、村的周密安排,我和親戚們席地而坐,載笑載言,其樂融融。但是,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卻讓我的心情無比沉重。“村上有產婦難產,請立即給予幫助”!學校帶隊領導的話語異常焦急,讓我們立刻投入到工作狀態中。
拉珍是我幫助生產的第一個孕婦,當我跟隨鄉衛生院的醫生進入她家的時候,眼前的一幕讓我們心顫不已:一個表情極其痛苦,滿臉疲憊的姑娘蜷縮在房間的一角,屋里沒有火,沒有任何吃的東西,有的只是寒意。通過翻譯,我們了解到她已經在家生產了3天,但小孩還是沒有出來,長時間的疼痛與恐懼讓她身心疲憊。看到我的到來她眼睛閃了閃,卻無力支撐起來??吹竭@一幕,我趕緊讓家人給她找了點吃的。糌粑和酥油茶,讓產婦的氣色稍微好點。通過檢查,針對其宮縮乏力的情況,我們用縮宮素進行誘導子宮正性收縮后實行人工破膜。帕珍是我的第二個產婦,情況比第一個更糟:潮濕、寒冷的臨時帳篷,讓她看起來更糟。同樣是宮縮乏力,她卻遭遇了更大的困難,那一絲無力絕望的眼神讓我們內心無比痛楚……當新生兒的響亮樂章在帳篷內奏響,年輕的母親臉上露出幸福的笑容,我們的眼里便噙滿了淚花!這次有驚無險的接生經歷,沒有讓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卻讓我生發出對藏區牧民婦女、藏區基本公共衛生事業的一絲心酸:一個簡簡單單的分娩接生,在牧區竟如此之難,我們的親人、我們的姐妹,要經歷何等的痛楚,根源在哪里?我們該做什么?我們能做什么?
通過和基層干部的交流,加上我們不斷反思、深入剖析,讓我對牧區基層公共衛生服務現狀的認識更加清晰:一、農牧區社會發育程度嚴重阻滯現代科學文明的進程。德格縣竹慶鄉和我州其它牧區一樣,基本脫胎于原始部落社會,加之傳統習俗的固定思維制約,農牧民對現代科技、衛生知識的認識、理解、接受程度嚴重不足,對醫生的理解僅停留在簡單的驅除病痛的基礎上,根本談不上疾病的預防和系統的衛生保健。所以,開展有針對性的宣傳教育任重道遠,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二、牧區基層衛生事業硬件建設滯后。牧區鄉一級衛生院缺乏必要的診療設備和藥品,條件稍好的地方動轍在幾十上百公里以上,群眾無法實現就近就醫,遇到緊急情況無能為力。三、基層衛生從業人員量少質弱。由于條件艱苦,待遇不高,缺乏干事創業的平臺,區鄉一級衛生院無法留住有能力、有技術的技術人員,基本沒有能從事婦產科手術的人才,現有的人員只能應付守大門、記帳本等日常事務,無力承擔基本公共醫療服務。
作為藏區醫療衛生職業教育戰線的一員,我們又該做什么呢?一、必須更加堅定終身服務衛生職業教育事業的理想和信念。通過這次結對認親,親眼看到了邊遠牧區公共衛生事業的落后現狀,看到了農牧民群眾面臨病痛折磨時的痛楚和無奈,看到了藏區干部群眾對衛生事業科學發展的期盼,我們沒有理由再懷疑、冷漠、嘲笑自己所從事的崇高事業。二、必須堅持貼近基層、貼近群眾需求的辦學方向。藏區職業教育的方向在哪里,我認為,必須要貼近藏區基層發展實際,貼近農牧區群眾需求實際,克服瞎子摸象的盲目決策,深入基層,對基層衛生事業發展現狀、藏區衛技人員基本情況、地方病發病特點、群眾就診就醫規律進行深入調查研究,科學規劃衛生職業教育發展方向,科學設置教學課程,科學指導學生就業,促進衛生職業教育與基層公共衛生事業相互促進、良性互動。三、必須堅持終身學習、科研興校的治學思想。甘孜衛校是甘孜州現存的唯一具備教學和實踐基地的中等職業學校。離開教學科研,我們的醫學實踐將缺乏前沿理論指導,裹足不前,沒有實踐基地,我們的教育教學將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我們將樹立終身學習、立志科研的思想,深入學習現代醫學的前沿理論,通過自身從事的救死扶傷的具體實踐,不斷實現已有知識的升華,為教育教學提供實踐成果的理論支持,從而推動衛生職業教育事業的新發展,讓呵護生命的翅膀無限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