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記者 陳楊
今年9月,州政務服務和公共資源交易服務中心呂林杰被派到理塘縣濯桑鄉格下村任第一書記。
到村工作以后,呂林杰住在村級活動室,無水無電無廁所、無床無凳無電視、無鍋無碗無炊具,但他克服困難,在縣鄉黨委政府和縣級相關部門的全力支持下,為村民做了五件實事,貧困村發生了可喜變化。
一是精準識別貧困戶,讓村民口服心服。他帶領駐村扶貧幫扶工作組,在逐戶走訪、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剔除了有商品房、有小汽車的4戶“貧困戶”。在征求村民、村干部、包村干部、鄉黨委政府意見,做好村民大會記錄、村民表決、村民簽字按手印、結果公示情況“四個必備案”后,村民事務第一次全票通過,將該村貧困戶縮減到24戶,這種公平公正的做法讓村民都口服心服。
二是實地督促工程,讓村民喝上干凈水。針對該村人畜安全飲水工程進展緩慢的實際,他積極同縣水務部門銜接、與施工企業協調,整整15天與施工隊同吃同勞動、現場督促跟進,并動員村民投工投勞、搬石運料,埋設了近10公里的飲水管,讓全村家家戶戶第一次用上了自來水。全體村民喝上了干凈水,呂林杰贏得了村民的敬重。
三是銜接州縣部門,讓村民用上寬帶網。面對全村沒有通寬帶網的困難,在多方奔走、反復協調后,得到了州縣通信部門的大力支持,決定投資100余萬元,新建光纖桿路、安裝通信設備。施工隊伍戰勝惡劣氣候條件,完成了5公里60余根桿路和光纖鋪設,于11月26日建成了全州第一個通寬帶網的貧困村,讓村民通過上網了解天下事。同時,他積極協調近20名村民到通信施工隊臨時務工,獲得收入近3萬元。
四是擬訂產業規劃,讓村民脫貧有盼頭。他發現該村搬遷戶多、閑置土地多,村民有蔬菜種植的愿望和經驗,并且有很好的銷路。他邊工作邊思考村民產業發展、增收脫貧的路子,在征求村“兩委”和村民意愿后,他為格下村申報注冊了第一個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并查閱了大量大棚蔬菜種植資料,編制完成了《濯桑鄉格下村建設蔬菜大棚項目建議書》,讓村民脫貧有了盼頭,得到縣扶貧移民部門的高度評價。
五是真情換真情,村民主動入黨。在與村民的他用真心換真情、用良心做扶貧。村民們看到他的工作力度和協調成效,對他樹起了大拇指。在11月下旬的一次村民大會后,11名年輕村民拉著他的手,紛紛表示“我要入黨!”目前,村黨支部正在按程序辦理入黨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