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社會民生 >> 瀏覽文章

知識改變命運

《甘孜日報》    2016年01月29日

 “9+3”免費職業教育帶來自己成才、家人脫貧、鄉親受益——

我國首位藏族地鐵女司機肖芳。
 
    洗車、當服務員、上山采蘑菇……因為家里經濟困難,道孚縣的藏族娃朗色初中畢業后就輟學了,四處打工。在近4年打工的過程中,她深深地體會到知識的重要,但讀書對她來說是一種奢望。“做夢都沒有想到,藏區‘9+3’免費教育計劃,圓了我重回校園繼續求學之夢。”
    人民日報記者 王明峰
    免費教育,圓了求學夢
    “藏區‘9+3’免費職業教育計劃就像黑夜里的一道曙光照亮了我的生活,我又可以讀書了”。2013年,拉初從縣民族中學畢業了。她很想繼續讀書,可家里交不起學費,所以她只能去打工,或者像姐姐一樣在家務農。正當失落之際,老師來到家里向她宣傳了這項民生工程。
    “讓人欣喜的是,政府為我們這樣的藏區學子提供了資助,3年學費全免,生活補助按每月發,往返學校車費也能報銷。”不僅包吃、包住、免費讀書,每月還有補助,政策的春風讓拉初重新走進校園,成為成都鐵路衛生學校的一名學生。
    四川是我國第二大藏族人口聚居區,貧窮是這些少數民族地區學子求學的“攔路虎”。為此,四川省于2009年探索實施了免費中職教育計劃,建立了以公共財政為支撐的經費保障體系,近5萬名藏區學子圓了求學夢。
    采訪中,朗色細數了政策優惠:免除3年學費,每年2000元;補助生活費3年,前兩年每年3000元,第三年1500元,不足部分可通過工學結合、定崗實習獲得報酬;交通、住宿、書本等雜費補助3年,每年1500元;在內地中職學校就讀的納入“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個人應繳的保險費由國家承擔;新生入學當年一次性補助冬裝費,每生300元;學生畢業當年一次性補助所在學校就業工作經費,每生500元。“當初選擇‘9+3’免費教育,主要是為節省家庭開支,掌握一技之長,早日為家人分憂。”
    省教育廳廳長朱世宏說,“9+3”免費教育這一職教新模式彌補了民族地區職教“短腿”,做到了應讀盡讀。學生中近九成來自農牧民家庭,較好地解決了過去藏區部分學生因貧而失學的問題。
    就業創業,改變人生路
    “‘9+3’計劃改變了我的人生!”來自丹巴縣色足村的肖芳,做夢都沒想到自己會走出大山,在大都市扎下根。作為四川“9+3”免費教育計劃的首批受益者,她從內江鐵路機械學校畢業后,考入成都地鐵運營公司,成為我國首位藏族地鐵女司機。如今,工作4年多的肖芳收獲了愛情,貸款在成都郊區買了房,并準備把父母從山里接過來一起生活。
    “就業有出路,創業有幫扶,升學有渠道”,四川將就業及創新創業教育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幫助民族地區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合理規劃職業生涯。同時出臺幫扶政策,整合全省力量,多措并施,逐一落實就業崗位。
    “經過多年實踐,四川探索出‘藏區打基礎,內地學技能’的‘知識+技能’人才培養新路。”省教育廳民族教育處處長蔡存明說。結合民族地區學生特點,各學校遵循“第一年注重養成教育,打牢學習基礎;第二年注重技能培養,促進學有所長;第三年注重頂崗實習,推進學生就業”的培養思路,推行“混班混住”“一幫一、結對子”等培養模式。
    朗色從成都市工業職業技術學校畢業以后,考上了公務員,如今在爐霍縣宗塔鄉工作?;貞浧?ldquo;9+3”教育,她說,學校為藏族學生專門設置了課程、配備了師資、設立了專項獎學金,班主任像爸爸一樣關愛她們,科任老師為她們“開小灶”,漢族同學主動和她們“一幫一”。經過三年的學習,朗色“脫胎換骨”,進步神速,除了專業計算機的各種軟件應用,快速的漢字錄入、網絡技術的運用都已得心應手,“計算機已經成了我的朋友和工作上的好幫手。”
    “9+3”免費教育計劃成果豐碩。據四川省教育廳職成處處長何慶介紹,已畢業的4屆藏區“9+3”學生初次就業率均達到98%以上,其中2015年達到99.28%。有3000多人通過招考(聘)充實到藏區基層公務員和事業單位,成為促進藏區繁榮穩定的新生力量,1000多人參軍入伍,2000多人考入高職院校繼續學習深造,其余畢業生在藏區和內地實現了就業創業。
    家人脫貧,鄉親也受益
    “看到病人一個個康復,我的心里真是說不出的高興。”到石渠縣呷衣鄉衛生院工作后,楊恩霞專業所學得到發揮,在偏遠鄉村為牧民看病、打針,忙得不亦樂乎。而讓楊恩霞更為自豪的是,她不僅用自己的所學養活了自己,而且還接濟了家人、幫扶了弱勢。“每月五六千元的工資,除了自己花銷,還能給父母增加一些生活費,盡盡孝心。”
    在四川民族地區,一人就業全家脫貧,一人成才穩定一個家庭的教育成效正初步顯現。
    23歲的尼瑪德吉是丹巴縣人,他也是“9+3”首屆畢業生。目前,尼瑪德吉在成都一家汽車4S店做噴漆工,平均月薪有5000多元。他告訴記者,畢業后,自己經學校推薦應聘進入這家企業,如今他已是一家六口的經濟支柱,家里老人看病、哥哥讀大學的生活費全靠他,“連父母都說,沒想到我這么有出息,很為我驕傲。”
    朱世宏說,實施免費中職教育就是要切斷貧困傳遞的“臍帶”。政府通過支持農村、貧困以及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目的是讓更多貧困家庭的孩子掌握謀生的一技之長,帶動家庭脫貧致富,過上幸福的日子。在去年的“扶貧日”期間,教育部把四川省“9+3”免費教育計劃作為教育扶貧典型案例進行推介。
    “學有所成,造福家鄉”是這些學子們知恩感恩、回報國家的方式。拉初決定,畢業后回到回到大山深處的家,像老村醫那樣穿行在家鄉的每一個角落,為鄉親們治病。“在未來的日子里,也許我不會像大城市里的護士那樣戴上美麗的燕帽,穿著潔白的護士服,在清潔寬敞現代化的醫院里忙碌,但是當我看到大山深處一張張燦爛的笑臉,聽到少了病痛折磨而發出的爽朗笑聲,我想那時的我是幸福而驕傲的,因為我用學到的技能為家鄉帶來了吉祥與安康。”
    此外,民族地區學生政治思想和專業學習進步明顯,為培養新一代民族地區優秀建設者和接班人打下了堅實基礎。“9+3”學生中有1萬多人次受到各級各類表彰;全省發展“9+3”學生黨員1700多人,在校生中團員比例達85%。
    作為國家教育改革重大試點項目,“9+3”計劃已上升成為國家支持推廣的教育模式。7年實踐證明,“9+3”計劃探索出了一條“州內打基礎,內地學技能”“一人成才、全家脫貧”的民族地區人才培養和教育扶貧新路。
   
    
  • 上一篇:朗沖村挪“窮窩”
  • 下一篇:折翼天使用自信書寫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