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農村青年勵志脫貧的故事
彭澤在照料小雞仔。
彭澤新蓋好的養雞場。
彭澤過去的露天養雞場。
■本網記者 唐闖
彭澤,今年30歲,初中文化水平,瀘定縣興隆鎮瓦斯村村民。家中父母皆有傷病,多年來,一家人在溫飽線上徘徊。
在外漂泊、打工十年后,彭澤決定回鄉干一番事業。回鄉不久,瀘定全縣高山半高山脫貧基礎項目建設開始逐一落地,瓦斯村最寬處僅一米且唯一通往山下的小路,變成了4米寬的新路,道路硬化工作正在火熱開展。彭澤看到了發家脫貧的機遇,在原有的基礎上,他立即向當地農村信用社貸款十多萬元,從山下找來大車,運磚運沙,自己動手,在山清水秀的高山上,又蓋了一個新的養雞場。
3月16日,在彭澤的引領下,記者走進了新修養雞場內孵小雞的溫室。黃黑兩色羽毛的小雞在溫室里走來走去,看到彭澤走進來,它們搖頭晃腦迎了上來。又到了吃飯、喝水的時間,小雞們準備飽餐一頓。
彭澤告訴記者,這些雞都是未雜交的本地品種,無污染,不添加飼料,在市場上銷路很好。隨后,記者看了彭澤喂雞的配料:玉米、小麥、油枯、當歸葉子、瑪卡葉子。這些雞“飼料”都是就地取材,靠山吃山而來。還未到半年,彭澤的養雞場毛收入2萬元,利潤8000多元。
“過去怎們沒有想到辦個養雞場?”記者問彭澤。彭澤告訴記者,過去道路條件差,山上的貨運不出去,山下的材料運不上來。接受記者采訪的時候,彭澤的母親安厚英回憶過去。
她說,過去為了賣一頭豬,賣幾斤新鮮素菜、水果、花椒,自己和丈夫從山上走到山下,從早走到黑,吃盡苦頭,累垮身體,常常錯過交易的黃金時間,一年換不回幾個錢。
從其他村民那里,記者了解到,大概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住在高山瓦斯村的一些村民開始搬家,他們去了條件更好的沈村、德威、長沙壩。這些村落都在山下,臨河且道路交通方便,更容易找一條出路。
幾年前,彭家人也在山下買了一處宅基地,準備搬走。“想過搬家,但現在家里無孩子讀書,歲數大了,下山也找不到什么活路可做。”安厚英說出了不搬家的真實原因。記者在村干部哪里了解到,目前這種情況在瓦斯村比較普遍。
和父母的想法不同,彭澤不愿搬到山下有他自己的理由。
幾年前,彭澤在陜西省打工修隧道,他從山上帶走的花椒、水果等土特產,無意間在來自全國各地的工友以及老板那里受到歡迎。彭澤說:“那時,我才意識到,山上都是好東西。”
彭澤告訴記者,回鄉從事養雞事業后,由于無污染,雞肉的品質很高,鎮政府、結對認親的瀘定縣審計局、社會上的各方朋友幫忙找銷路,四處推薦。彭澤說這也是自己留下來,堅定脫貧信念的原因之一。
目前,隨著銷路看好,彭澤一個人已經難以應付養雞場的生意。他準備把還定居在瓦斯村的村民和貧困戶召集起來,一起經營,一起掙錢。在養雞場,彭澤向記者勾勒未來的計劃。
養雞場下方是一片坡地,栽種著四五畝經濟果木。在坡地與養雞場之間,彭澤修了一個糞水池,專門儲存發酵雞糞。彭澤計劃通過一根根導管把有營養的糞水輸送到各株果木根部。“山里長的送到養雞場,養雞場里的送到地里。”科學、生態養雞是彭澤的下一個目標。
對彭澤的想法,最初,瓦斯村的其他貧困戶,包括彭澤的父母都有些不敢相信。“在這個山上,祖祖輩輩過下來,哪個是靠養養雞、種點樹就發了財?”安厚英曾經疑惑不解地質問兒子。
“本地人吃苦一等一,窮在思想上,山上的人封閉得太久了。”彭澤把不少時間都用在了微信聊天上,他告訴記者,打工十年認識了不少朋友,現在相互取經,開闊眼界,受益匪淺。隨著養雞生意紅火,隨著新的養雞場建起來,瓦斯村人逐漸意識到,背靠大山也能過上好日子。
“不要等別人想拉你,也抓不住你的手。”彭澤說,這是一位在成都做根雕生意的朋友提醒自己的話。到目前為止,盡管做了不少工作,彭澤一直未向興龍鎮政府及村干部申請貧困戶名額,他相信,有了國家的大力支持,自己一定能脫貧。
記者感言:隨著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新一代的農民漸漸成長起來,他們有干勁,有理想,有學習的愿望和能力。在精準扶貧的大潮中,他們看到了自己未來發展的前景,并在這一過程中,激發出了自強不息、自力更生的精神氣質,從而使自己在土地上深深扎下根來。在此意義上,精準扶貧無疑塑造著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