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社會民生 >> 瀏覽文章

甘當藏區發展鋪路石

甘孜日報    2016年05月24日

——記樂山市援藏干部、理塘縣委組織部副部長李誠宇
李誠宇下鄉指導軟鄉弱村集中整頓工作。
    ■葉強平 本網記者 袁飛 宋志勇 見習記者 劉小兵 文/圖
    “今年是我援藏的最后一年,回想兩年的經歷,感慨萬分。真心感覺到這里的老百姓天天與大自然抗爭、生活,真的很不容易。作為援藏干部能為藏區老百姓做些實實在在的事,就是自己最大的快樂。”樂山市援藏干部、理塘縣委組織部副部長李誠宇說。
    “草原明珠、西藏門戶”的美譽讓人們對理塘充滿向往,但“世界高城、生命禁區”的稱號又讓世人對理塘望而卻步。2014年8月,李誠宇主動請纓報名援藏,拋下不滿半歲的女兒,踏上了這塊氣候惡劣、條件艱苦、空氣含氧量不足內地一半的土地。兩年援藏歲月,眼前這位身高一米八的援藏干部,臉上透著高原紅,嘴唇干裂發烏,邊介紹工作邊和周圍的藏族同胞熱情地打著招呼,不仔細看還以為他是理塘縣的當地人。
    一人援藏 全家援藏
    初到理塘,當送走一個個因高原反應加重而無法堅持被送回樂山的援藏戰友時,李誠宇深知作為一名組工干部、作為援藏工作組的聯絡員,一舉一動都會影響隊伍的士氣,在關鍵時刻自己絕不能倒下,給家人的信中,他寫道“是迎難而上,戰勝高反;還是知難而退,打道回府。我選擇了前者。”憑借著頑強的毅力和良好的身體素質,經歷過高原反應的考驗和折磨,他度過了進藏后最艱難的一段適應期。
    “兩年的時間能做些什么?”克服了高原反應后,李誠宇深感壓力巨大。路是人走出來的,壓力越大、動力更足。在抵達理塘10天后,他就與同事們一道積極籌劃,協調理塘縣赴樂參展四川省首屆旅博會。大到設計展廳、協調資金,小到落實展位、安排節目,他都親力親為,甚至還拉上在樂山市文廣新局工作的愛人一起干,同事們打趣道:“李誠宇是一人援藏,全家援藏啊。”在2015年的旅博會上,理塘縣與峨眉山景區成功簽訂了“峨眉山—格聶山友好景區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作為協議的起草者,他想得最多的是“旅游富民”,只要能幫助理塘突破旅游資源開發的瓶頸,幫助農牧區老百姓走出貧困,就是最大的滿足。
    走出去 吸收新理念
    牧區基層是藏區反分維穩的“主戰場”,但在理塘牧區,90%以上的村支部書記小學都沒有畢業,大部分還沒有機會走出理塘是這支村干部隊伍客觀存在的現實問題,也是擺在李誠宇面前的棘手難題。“村干部連理塘都沒走出過,何談解放思想?連現代化發展成果都沒感受過,何談謀劃發展?”李誠宇認為“讓村干部走出去才是硬道理”。經過多方協調,終于從援藏資金中整合了100萬元專項經費,實施“基層黨建全覆蓋”工程,組織理塘縣215個村(社區)黨組織書記赴樂山輪訓。截止目前,理塘縣已有150余名村支部書記分批前往樂山市市中區、五通橋區、沙灣區、峨眉山市、犍為縣、井研縣、沐川縣、峨邊彝族自治縣等9個區縣參觀學習。
    為達到預期效果,李誠宇利用“職務之便”,不厭其煩地給樂山市每個區縣組織部“打招呼”:“理塘縣的鄉村干部出來一次不容易,該看的、能教的都要傾囊相授啊!”從“桃園山居”到“彝家新寨”,他帶著理塘的鄉村干部們一處處學;從“基層夜話”到“無職黨員設崗訂責”,他帶著理塘的鄉村干部們一點點悟;從“沙灣不銹鋼產業園區”到“夾江縣經濟技術開發區”,他帶著理塘的鄉村干部一站站看。從樂山回到理塘后,甲洼鄉卡娘村村支書澤翁就籌劃著帶領村民種植藏芫根,他說:“隨著騎游和背包客的增多,準備把藏芫根烘干、切成片包裝后賣給游客抗缺氧補充維生素,增加村民的收入。”李誠宇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為民務實 心系基層
    自從下派到理塘后,李誠宇始終堅持以群眾利益為導向,沖鋒在前,無私奉獻,堅持把服務群眾、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經常性深入聯系鄉鎮,通過走訪調研,訪民情、解民困,全心全意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他以全省“軟鄉弱村”集中整頓為契機,整合援藏專項資金100萬元對理塘縣215個村級黨組織書記實施輪訓;他積極聯系樂山軍分區、樂山市委組織部、沙灣區委組織部等單位,累計協調落實資金26萬元解決亞火鄉上五花村村民飲水難、陣地建設等問題;他借鑒樂山基層黨建先進經驗,在理塘縣蟲草采挖季節,大力推廣“無職黨員設崗定責”,確保2015年蟲草采挖“零”糾紛;他積極聯系樂山市慈善總會、教育基金會、扶貧基金會為理塘縣牧區教育、衛生項目爭取慈善捐贈資金150萬元。
    “樂山的援藏下沉到了最基層,李部長多次到亞火鄉考察調研,在他們的幫助下,困擾上五花村的飲水難問題終于得到了解決;村干部們每年都有機會到樂山參觀學習、解放思想;在李部長的牽線搭橋下,樂山軍分區還與我們建立了對口幫扶關系,并將我們的村級陣地建設和村道維修納入今年的扶貧計劃。現在的亞火鄉,村干部帶頭強化學習、加強宣傳教育,農牧民真切地感受到來自樂山的援藏成果。”亞火鄉黨委書記丁真大吉說。
    找準問題 謀出路
    “李部長,你看嘛!這些都是我們醫院購置的新設備,放在這里都起灰塵了!”“這個施工圖,我們縣上繪不了,沒這方面的人才啊!”每每聽到這些話,李誠宇深深感到資金、項目為藏區確實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培養一支素質過硬、業務過硬的本地干部人才隊伍才是援建資金、援建項目發揮最大效益的關鍵所在,如何才能搭建起樂山智力援助理塘科學平臺成了一個迫在眉睫的課題。
    他迅速就智力援藏工作展開調研。一次到“水工程”項目調研時,遇到山體滑坡,堵住了車輛前行的道路,李誠宇和同事下車步行,在蜿蜒崎嶇的山路上走了1個多小時,才抵達海拔近4500米的項目現場,這樣的經歷對于他來講已是家常便飯。通過調研,李誠宇草擬了《樂山智力援助理塘“千名英才”培訓行動計劃(2015-2016)》,得到樂山市委、甘孜州委的高度重視,并如期實施。截至目前,已累計舉辦各類培訓班69期,培訓754人,接受42名貧困藏區學生赴樂山一中就讀。該項工作受到《中國組織人事報》、《四川經濟日報》、《甘孜日報》、《樂山日報》、光明網等媒體廣泛關注,并被《四川組工動態》、《四川涉藏工作專報》以專報形式刊發。
    對于李誠宇來說,來理塘縣工作是一種緣分,雖然只有短暫的兩年,但看到了在極端自然環境下,藏區干部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超常付出,也看到了當地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無限渴望,讓他感受到作為黨的干部,有責任任勞任怨、兢兢業業干好工作,有義務對黨負責、對人民負責。
    最后,李誠宇用這樣一段話結束了這次采訪。“進藏這兩年,國道318線高爾寺山和剪子彎山的隧道通了,理塘的城市建設也今非昔比,相比之下,我的工作微不足道。若干年后,如果有機會再來理塘,當地群眾還有人能叫出我的名字就足夠了,說明我沒有白來理塘。”
    
    
    
    
    
        
    
  • 上一篇:做好自己的“分內事”
  • 下一篇:7年資助貧困生 被贊最美鄉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