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如波
歷經半個多世紀的創作生涯,其加達瓦在故鄉四川的首次個展終于得以舉行。8月10日,由中國美術家協會等主辦的 “開路 50年——其加達瓦藝術作品巡回展”成都站在四川美術館開幕,展出藏族藝術家其加達瓦各時期的115件作品,包括版畫、速寫、素描、水粉、連環畫等多種類別。
對于年輕一輩的藝術家和藝術愛好者來講,這場“遲到”個展的主人公或許有些陌生。然而對于四川版畫的發展歷程來講,其加達瓦卻是個無法繞過的名字。這位從川西高原走出的版畫家,其藝術人生有太多值得回味的故事。
“亂涂亂畫”走上藝術之路
出生在甘孜縣的其加達瓦,打小就沒見過自己的父親,母親也在他年幼時早早過世,他淪為孤兒,依靠親戚鄰里接濟度日。
1951年,人民解放軍在甘孜縣辦了一所小學,將當地的孤兒集中起來辦班,其加達瓦也在其中。他喜歡拿著木棍、粉筆到處涂畫,為此還沒少挨老師批評。不過,讓其加達瓦沒想到的是,這個“亂涂亂畫”的壞習慣,竟然間接地改變了自己的命運。1959年,四川美術學院民族班招生,13歲的其加達瓦幸運地獲得保送資格,帶著老師同學湊的一些錢和糧票來到重慶,踏上了藝術創作之路。
5年時間里,其加達瓦沒回過老家,每到暑假,就到街上畫素描,到河邊畫色彩。1964年畢業前夕,命運女神再度垂青其加達瓦,時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的華君武到四川考察,建議培養幾位少數民族版畫家。四川美院挑選了彝族的阿鴿、藏族的其加達瓦作為重點培養苗子,分配至四川省美協工作。
半個世紀聚焦藏區變遷
到省美協沒多久,省美協領導就給其加達瓦“放了個假”,讓他回到故鄉甘孜縣探親休息,同時進行采風創作。
有一天,其加達瓦走到川藏公路,回想起小時候第一次看到汽車列隊轟鳴的景象,不禁百感交集。他馬不停蹄地創作了一幅名為《開路》的版畫,描繪了公路被大雪封住,藏族人民和解放軍共同推雪開路的情景,一方面展現軍民魚水情,同時折射出藏區交通的巨變。這幅作品還被發表在《人民日報》上,給其加達瓦帶來了極大的鼓舞。
在牛文、李煥民等前輩版畫家的影響下,其加達瓦選擇藏區作為創作基地。他曾于1965年、1977年兩度深入西藏,對于甘孜、阿壩藏區更是“熟客”,奉獻出《金色的秋天》《瑞雪》《星空》等佳作。
1984年,為參加第六屆全國美展,其加達瓦決定創作一件塑造藏族人物形象的作品。經過半年的思考和創作,《育林人》逐漸成型。畫面中,一位藏族老人手持鋤把昂首挺立,眺望周圍開闊而又綿延起伏的群山,天空風云變幻,氣勢磅礴。1987年在東京舉辦的中國現代版畫展覽上,《育林人》被評為金獎。
2000年到深圳畫院任職后,其加達瓦調動自己積累的素材,繼續進行藏區題材藝術創作。“黑白木刻有一種獨特的美感,刻到精彩的地方,我都感到很興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