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社會民生 >> 瀏覽文章

甘孜州消委會發布“校園貸”風險警示

本站原創    2016年08月30日

    近期的《中國消費者》雜志刊登了“失控的校園貸”專題報道,“校園貸”作為互聯網的新生事物,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部分同學的短期資金需求,但是,如果同學們對其風險認識和防范不足,自身權益可能受到損害,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可能受到嚴重影響。向消費者提供消費信息和咨詢服務,引導消費者健康、文明的消費方式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賦予消費組織公益性職責之一,因此,在新學期來臨之際,甘孜州消費者權益委員會根據中消協及“青少年維權在線”的一些資料,為已經踏入大學校園和即將踏入大學校園同學們特別發布一些網絡“校園貸”風險警示,提醒廣大同學及家長一定要增強風險意識,理性對待“校園貸”,大學生應當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在充分認識貸款風險的前提下,根據自己的合理需求和實際經濟能力,謹慎使用“校園貸”。
    一、低利息,高費用的風險
    大多數網貸平臺在宣傳校園貸產品時,都會突出“低利息”。然而,很少有同學會關注協議中除利息之外的服務費、違約金、咨詢費等。有的網貸平臺會通過設置繁瑣的提前還款條件、逾期時故意不提醒等方式讓學生支付額外費用。相關調查顯示,目前網貸平臺多數產品的年化借款利率在20%以上,所謂的“低利息”并不可信。
警示:在簽署貸款協議時,一定要仔細閱讀協議條款,尤其要注意協議中除利息以外的手續費、違約金等費率,不要輕信商家宣傳。
    二、越便捷,越便“劫”的風險
    一些網貸平臺在申請校園貸款時只要求提供個人的學籍信息、家庭和朋友聯系電話、本人證件照片,“最快3分鐘審核,隔天放款”等博人眼球的廣告更是隨處可見。程序的簡單化在給申請者帶來便捷的同時,也給別有用心的人提供了可乘之機。有的同學礙于人情關系、受騙“兼職”等原因,用自己的身份證件替別人辦理貸款。這種行為風險很高,因為一旦對方無力還款,剩余的債務就將由“被”辦理人獨自承擔。現實中,甚至出現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網貸平臺的審核漏洞,盜用多名學生身份信息辦理貸款的情形。
警示:要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證件和其他個人信息,不要將證件借給他人使用。
    三、擔保零要求,催款全方位的風險
    大學生大多沒有獨立經濟來源,穩定的還貸能力比較弱。網貸平臺為什么愿意向大學生發放貸款,并且不要求提供擔保或抵押呢?細心的同學應該可以發現校園貸的申請過程不論怎么簡化,登記宿舍地址以及父母、朋友甚至輔導員電話等卻一個都不能少。在我們了解的案例中,一旦學生貸款還不上,一些網貸平臺并不會通過正當途徑追款,而是采用給父母、親友、老師群發短信、在校園里貼大字報,甚至安排人員上門堵截等威脅恐嚇的手段向學生催款逼債。一名大學生的父親在受訪時說道:“孩子借了錢沒法還,經常有催收公司打電話催賬、恐嚇,壓力巨大,借東墻補西墻,越陷越深。”
警示:如果已經申請貸款,一定要按時還款,如果遇到還款困難應及時向父母或老師求助,切忌同時在多家平臺間互貸互還。
    四、分期購物,質量難保的風險
    有些網貸平臺針對大學生推出了分期購物功能,這和成熟的網上購物平臺提供的分期付款服務是不同的。后者是為了通過多元化的支付方式吸引更多消費者,而前者本質上是以消費之名行借貸之實,借貸成本高且所經營商品的質量也難有保證。
警示:如果確有提前消費需要,可向父母說明情況預支生活費,或者向同學朋友求助。使用分期付款消費時,應選擇信譽度較高的購物平臺。
        
  • 上一篇:孤寡老人有個當兵的“兒子”
  • 下一篇:水火無情人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