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社會民生 >> 瀏覽文章

躍馬揚鞭扶貧路

甘孜日報    2019年03月19日

甘孜州精準扶貧紀實

      ◎范河川

     (上接3月4日)

      鄉城,是藏語“卡稱”的漢語音譯,其含義是手中之佛珠。因縣境內碩曲河由北而南縱貫全境,像一根絲線把坐落在沿河兩岸的白色村寨連在一起,猶如串串佛珠,故名因地形得名鄉城。瘋裝、白藏房是這里最有名的人文景觀,我來鄉城的次數比較多,每來一次都有意想不到的變化,正如這次采訪。

      在鄉城原計劃選擇鄉城縣黨組織建設助力精準扶貧進行采訪,前期聽宣傳部的介紹,鄉城縣按照“圍繞精準扶貧抓黨建、抓好黨建促脫貧”的思路,突出黨建示范引領功能,通過實施基層黨建與脫貧攻堅“雙推雙進”工程,把組織資源轉化為精準脫貧優勢,把組織活力轉化為精準脫貧動力,推動黨建與精準扶貧工作深度融合,相互促進。為此,從縣級機關單位選派42名副科級以上后備干部駐村擔任42個貧困村“第一書記”,并從結對聯系單位選派1名駐村干部與1名鄉(鎮)班子成員,1名鄉(鎮)包村干部,1名鄉(鎮)農技綜合站或縣農牧科技部門下派1名農技員,組成“五個一”駐村工作組,進村入戶開展工作。都說計劃沒有變化快,縣上陪同來的石磊說,村上書記、村長都帶人抓副業去了,找不到采訪的人。同車的徐老師講衛生是鄉城縣的特色,鄉鎮衛生院標準化建設是亮點,于是先后到了定波、正斗,白依洞松等鄉,在洞松鄉采訪過程中移民搬遷的故事反而引起了我的興趣。

      我在洞松鄉衛生院碰到了一位叫拉姆的病人,醫生說這位病人是卡心村移民搬遷戶,拉姆說:“我以前居住的地方在半山上,遠得很,看病惱火,非常缺水,沒有副業,糧食收成也不好,更惱火的是下雨天擔心山體滑坡。你看嘛,現在搬遷下來了,看病也方便了。”既然有這么好的點,我們肯定要去,來到卡心移民定居點,藍天下,金燦燦的陽光照在卡心壩移民搬遷點上,兩排拔地而起的新房在翠綠的群山環抱中顯得特別漂亮,新房錯落有致,在群山環抱中,格外引人注目,宛若一幅別致的鄉村油畫。這里村民熱情好客,60歲的村民克斗占追抑制不住興奮的講:“原來洞松鄉熱斗村、克斗村、固松村和卡心四個村居住條件非常的惡劣,土地不好、長期缺水,莊稼收成低,同時又面臨著地質災害的威脅,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現在好了,這個居住點海拔比原來住的地方要低約300米,到鄉政府比以前近3公里以上,娃娃上學讀書方便了,土地開墾后集中連片方便勞作,更重要的是水源充足了,莊稼灌溉再不像以前居住的地方得半個月輪灌一次。感謝!感謝!”

      陪同我們的石磊介紹說:“這個移民搬遷點是對口援助單位瀘州市援助的項目,經過統籌規劃,統一建設,以政府投入和群眾籌資的方式進行,熱斗村、克斗村、固松村和卡心四個村群眾216人,自己也加入建設當中,他們起早貪黑投工投勞,相互幫助夯墻,搬木頭、運材料,不分你我,不計較得失,通過大家努力,建成了每戶統一29柱240平方米的藏式房屋,并陸續搬遷到卡心壩子,住進新房。”

      由于采訪計劃變更,石磊帶我們走進幾個村調研,路上他介紹說:“鄉城縣以易地扶貧搬遷為抓手,對生存發展條件差、就地脫貧成本高、難度大的貧困戶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積極探索出以政府主導、群眾自愿、黨員引領、民主管理、產業發展為主的“353”工作法,實現了搬遷移民“搬得出、留得下、能致富”目標。到2016年,鄉城縣已實施7個村整村移民,移民戶數達415戶、1970人。據2016年不完全統計,移民人均純收入從移民前的1900元,增加到2800元,增幅達47.4 %, 9個貧困村、187戶貧困戶和1069人退出貧困序列,退出率達100%。”(未完待續)


  • 上一篇:送上知識大禮包 放心消費一點通
  • 下一篇:殲滅“蟲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