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9年03月21日
甘孜州精準扶貧紀實
◎范河川
(上接3月20日)
走進村里72歲的扎西多吉家,家里裝修一新,他說:“以前我住的村子海拔高又缺水,地里的糧食只能種一季,缺水收成一點也不好。三年前我們搬遷到這里,分了地,種上了葡萄,這里有電、有水、有路,衛生院和學校就在家門口,我們的生活幸福多了。去年我們一號壩區的4戶25人貧困戶全部脫帽了。”
我們來到了70歲的村民澤仁拉措家,書記扎西尼瑪介紹說:“在生態移民扶貧的進程中,澤仁拉措家特別積極配合,是當地的先進戶。她家通過政府補貼蓋了500平方的新房子,6口人分了3.6畝地,現在的地全部種了赤霞珠葡萄,每畝地的葡萄收成是400公斤。”
澤仁拉措高興地說:“書記說得對,我們家種的葡萄還可以,去年種葡萄純收入有3000多元,今年的葡萄收入估計有6000元。現在我們每戶有退耕還林補助3000以上,另外還包括價值3000元的大米。松茸季節能撿松茸賣錢,已經脫貧了。”
扎西尼瑪繼續介紹:“精準扶貧實施以來,為了讓村民們遷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移民到山下后,縣上根據因都壩的地理和日照條件決定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摸索出一條以發展釀酒葡萄種植業為主的路子,打造葡萄產業園。為了幫助村民有效解決葡萄種植中存在的技術難題,鄉上成立了專門的葡萄管理隊伍,由原來每戶自己管理葡萄轉變為專業戶管理。縣農牧和科技局組織技術人員,定期為村民進行技術培訓。葡萄于2015年開始掛果銷售,葡萄產量達60余噸,產值20余萬元,2016年產量70余噸,產值35余萬元,2017年集中銷售葡萄180余噸,實現銷售額117余萬元。”扎西尼瑪指了指遠方一片地對我們說:“我們還實施了土地流轉政策,與本土企業太陽魂公司簽訂了土地租賃協議,承包集中連片的葡萄種植基地共計350畝,土地流轉費用定為每畝1150元至2800元不等。預計每年可給每戶帶來4200余元的收益。其他農戶還可以到公司打零工。媒體稱贊我們是小葡萄大扶貧,目前全鄉已脫貧68戶228人,脫貧面達到了70%。能夠按時完成摘帽任務。”
“陽光是得榮縣最大的資源,除了種植釀酒葡萄,我們還要讓陽光帶來財富,讓陽光形成相關產業,助老百姓脫貧致富。”尼瑪書記說,這里以后還要發展太陽能,讓陽光變成財富。離開因都壩安置點已是下午,陽光照在壩子上,一片金黃,煞是好看。金沙江從壩下流過,與對岸云南鄉鎮構成一幅繁榮景象。對比往昔,這里經過開發已經蝶變新生,從過去的荒坡變成現在的聚寶盆,成為四川省少數民族地區移民扶貧開發的成功典范,我們同車的人都說,將來的因都壩會像瓦卡(得榮另一個移民搬遷鎮)一樣更富裕,更美好!
九、領頭羊劉顯虎
一個村的發展需要一位好的帶頭人,劉顯虎就是這樣的典型,我和他的合作非常愉快,村民也非常認可,我們村現在打造一年四節,春季驢友節、夏季避暑節、秋季核桃節、冬季年豬節,極大地提升了和平村乃至興隆鎮旅游品牌和影響力。
在瀘定縣興隆鎮和平村采訪,村委會主任談到現在的變化,感慨萬千。
在瀘定采訪,選題多,比如有冷磧鎮尖茶坪村農業產業助推脫貧攻堅,27戶97人脫貧,實現貧困村摘帽。有省委臺辦精準幫扶德威鄉海子村故事,幾年來,省委臺辦先后自籌資金30萬元,協調臺胞對口援助資金2180萬元,協調海外臺胞捐助30萬元,干部職工捐款捐物10萬元,用于瀘定縣有關學校、海子村基礎設施建設、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資助貧困戶及困難家庭學生,給這個閉塞的貧困山村插上了快速發展的翅膀。還有烹壩鎮馬廠村脫貧攻堅用“辛苦指數”換群眾 “幸福指數”,大力培養種植大戶,帶動村民規模種植櫻桃和火蔥200畝,“火紅櫻桃”、“蔥郁火蔥”成為了馬廠村的支柱產業,讓貧困戶脫貧有保障,做到脫貧不返貧的案例;有加郡鄉海子村精準扶貧黨建扶貧、基礎改貧、產業脫貧、宣傳固貧、政策調貧的典型。
嵐安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古稱羅巖、巖州、昂州。保護完好的山區古鎮,是紅軍遺跡最多的革命老區。在四嘎壩松樹包紅軍紀念碑,可以清楚地看到嵐安的整個地形、地貌和民間建筑風格,四嘎壩松樹包是最佳的觀景臺。從嵐安鄉到紅軍紀念碑有一條小路,如果稍微加寬就可以讓游客開著車很好的到景點,但居住附近的部分村民為了要補償款,居然還砌墻占道。同車的老師們感慨地說:假如這里有像興隆鎮和平村劉顯虎一樣的村書支,嵐安的旅游發展速度會更快。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