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9年03月27日
◎范河川
(上接3月26日)
十、民族團結的榜樣楊鳳
“我為扶貧攻堅做件事”是政協組織服務大局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當前政協組織及政協委員的中心工作,是人民群眾交給各位委員的重托。我作為一名政協委員深感任重而道遠,我將在現有基礎上,真情感恩黨委政府的扶持!真心回報社會!創業、扶貧永遠在路上……
到千碉之國丹巴,整個民風民俗完全不一樣,老百姓整體素質與生活理念高得讓我有些懷疑,勤勞、質樸、善良、和諧、衛生、干凈是我的第一印象,我們的車在聶呷鄉村行駛,正值收獲時節,拖拉機特別多,但司機都會主動讓道,寧可耽誤自己,讓我們一行感嘆萬分,老百姓太好!
丹巴在精準扶貧上的點很多,以旅游產業帶動發展是最大的亮點,原丹巴縣委宣傳部長李永興在微信里寫過一段話:“張時達,眉山人,丹巴縣聶呷鄉農技員,為了一個承諾,一干就是54年。我曾經上百次到過聶呷,從百姓口中聽到了許多關于他的故事。‘他那里的種子也曾出過問題,因為是張時達老爺子的,百姓沒有絲毫抱怨’。對他,當地的群眾是心服口服的。‘干部是流水,農民是石頭’。這是當地人的話語。‘只有扎根沃土,才會開花結果’。只因一句承諾,54年,這個眉山老人不簡單。”遺憾的是我沒有見到張時達,但卻發現了另一位民族團結的模范楊鳳女士。
48歲的楊鳳是丹巴縣梅龍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丹巴縣興康養雞技術協會會長,州政協委員、丹巴縣政協常委、丹巴縣個體私營經濟協會會長、丹巴縣工商聯副主席、四川省巾幗養殖協會理事。她獲得的獎勵與稱號挺多,她的公司2014年被州委州政府評為“民族團結創新示范企業”;2015年被丹巴縣農牧和科技局評為“農業科技示范企業”;被四川省依法治省領導小組辦公室,四川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評選為“四川省誠信守法示范企業”;2016年被州科技和知識產權局認定為“甘孜州科技型中小企業”;2016年梅龍養殖基地被四川省科協評為“省級科普示范基地”; 2017年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認定為“全國巾幗脫貧示范基地”;被中共甘孜州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評為 “州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所屬的“興康養雞專業合作社”2016年被州委州政府授予“優秀農民專業合作社”稱號。她個人獲得過政協第十二屆甘孜州委員會“優秀政協委員”;州政府“十大就業明星”;中國銀行業協會“微型創業獎”;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巾幗建功標兵”;四川省科協“省級科普帶頭人” 等榮譽稱號。
她說:“我畢業于重慶師大,當過教師、校長、車間工人,為了愛情辭職到丹巴岳扎鄉辦特種魚類養殖場創業,剛開始經驗不足,對地質災害預判不夠,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我和老公抱頭痛哭,但我們沒有放棄,后來經過充分考察和準備工作后,在半扇門鄉關州村創建了一家投資600多萬元、占地450多畝的立體生態種植養殖場。”
公司員工石水花感受最深,在她和丈夫未到公司上班之前,家里有三個小孩和年邁的父母,家庭收入微薄,幾乎一貧如洗。2011年,剛剛初中畢業的兒子為減輕家庭負擔,放棄上學,掙錢供姐、弟上學,由于年齡小、駕車技術不熟練,死于車禍。這對一個貧困家庭來說真是雪上加霜,他們悲痛欲絕。她說:“這個時候楊鳳大姐前來慰問,幫助辦理后事。還租用了我們的部分土地,讓我和老公到公司上班,并無償提供雞苗、傳授養殖技術,幫助脫貧致富,我們家在短短的幾年中建起了樓房,如今大女兒已經順利完成學業,成為稻城農牧和科技局的一名職工。一家人已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楊鳳說:“精準扶貧實施以來,截至目前,我帶領技術人員入村到戶,共走訪全縣7個鄉15個村,投入資金近50萬元,幫扶建檔立卡貧困戶31戶(其中特困戶21戶、一般貧困戶10戶)。輻射帶動縣內外養殖戶3000余戶,安置就業失地農民和下崗職工25人。”
她拿出一本厚厚的資料讓我看,繼續介紹說:“按照重點選擇殘疾、單親家庭等結對幫扶建檔立卡特困戶的原則,戶均無償提供折資1.55萬元的彩鋼瓦50平方米、圍網210米、自動喂養器2個、自動飲水器2個,雞苗140只、小雞過渡飼料2袋、相應的預防治療藥品等原料。采取入戶技術培訓、全程跟蹤服務、簽訂高于內地同期批發價50%回收合同等強制脫貧措施。2016年,選擇的8戶建檔立卡特困戶通過此幫扶項目,戶均增收1.2萬元至1.5萬元,全面如期脫貧。2017年選擇的13戶建檔立卡特困戶幫扶工作加緊實施,戶均增收達1.5萬元以上,能保證如期脫貧。兩年間,無償投入資金近50萬元。”
在扶貧工作中,半扇門鄉臘月山一村的毛中秀最有感觸,丈夫早逝,身體多病的她撫養著三個上學的孩子,家境十分窘迫。由于丈夫去世對她的打擊較大,經常頭疼,對智力也有一定影響,她說:“楊總了解到我的情況后,主動把我家納入結對幫扶對象,和鄉、村領導一起,出料出力,派出技術人員給我家搭建圈舍,送來雞苗、飼料、飼養工具、藥品,她還上門來看雞的成長情況,指導養殖技術,雞養大后,為了能賣個好價錢,聯系鄉政府及成華區援藏干部幫忙銷售,我們家2016年增收了1.5萬元,已經實現了脫貧,以后我還是要把雞養好。”
采訪結束時楊鳳說:“我是州政協委員,要積極響應‘我為扶貧攻堅做件事’的號召,現在梅龍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初具規模,年可為全縣養殖戶提供優質雞苗10萬余只。年可生產土雞蛋50余噸、藏雞蛋10余噸,出欄土雞2萬只以上、藏雞3000只以上,美國紅提產量2噸,產品通過電商、實體銷售等方式銷售到全國各地。 公司還提供就業崗位30余個。公司按照“保底+績效”的工資發放模式,2016年人均工資達4萬元,2017年達4.5萬元以上。我的成功離不開鄉親們的支持,要真情感恩黨委政府的扶持,做民族團結的帶頭人,真心回報社會,做到創業、扶貧永遠在路上……”
在創業與扶貧的路上,楊鳳已經成為丹巴的一員,深深扎根在了當地,沒有了漢族與藏族的區分,就是家人、鄉親。
十一、水大壩產業摘窮帽
要引導新風尚的建立,完善村規。按照勤儉節約的原則,把厚養薄葬、弘揚婚育新風寫入村規民約,并與農牧民享受惠民政策掛鉤,明確女兒出嫁聘禮不能超過8萬元,老人去世宰牛不能超過3頭。
到九龍是五月下旬,杜鵑花正盛,九龍地處攀西平原與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形成高山、半高山、山地、河谷不同地貌,地勢北高南低,高差懸殊,地形復雜,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呈典型立體氣候,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說。從康定出發,翻過雞丑山能夠充分感受氣候的立體型變化,從雪線一直到雅礱江河谷煙袋鄉片區的炎熱,所以九龍特產豐富,其中九龍花椒、牦牛、古茶等聞名遐邇,也是助推精準扶貧的產業重點。(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