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9年06月04日
本網記者 蘭色拉姆 文/圖
“我的風濕很嚴重,用了各種方法都不見起色。去年,到縣民族醫院治療后,我的病情好轉不少,醫生說再治療半年就基本能好轉了。”5月24日,斜卡鄉村民黃尼瑪的一席話引起了記者好奇。為揭開九龍縣民族醫院的“神秘面紗”,當月31日,記者來到呷爾鎮呷爾村呷爾組一探究竟。
“傳幫帶”,開啟人才通道
“是不是這里痛?不要怕,醫生都在。”剛到民族醫院,記者就見到周正康給病人施針。作為“老熟人”,76高齡的維色莫克珍已連續五年在周正康處看病。
“周醫生技術很好,我的病痛減輕了不少,謝謝周醫生。如今我們母女都是周醫生的病人。”看著臨床正接受中醫按摩的女兒,維色莫克珍說。
聽到“老熟人”如此夸贊自己,周正康回應道:“這是我的使命,談不上感謝。”從事基層中醫工作39年,憑借豐富經驗和高超技術,“周正康”這個名字在九龍幾乎家喻戶曉。去年7月,周正康更是獲批為“2018全國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專家”。
“周醫生是病人心中的好醫生,更是我們醫院‘傳幫帶’的關鍵人物。”該院主持工作的副院長楊世輝補充道。記者了解到,為全面提升本土醫療人才水平,最大程度為病人排憂解難,該醫院強化“傳幫帶”,扎實推進“周正康全國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傳承”工作,并結合九龍縣衛生人才缺口,于2018年8月在縣級醫療機構、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中遴選8名醫務人員作為繼承人。為此,本月20日,該醫院還專門舉辦了學術經驗傳承拜師儀式。
為進一步了解周正康如何給徒弟“授藝”,記者采訪了王小琦。從全縣70余名鄉村醫生中脫穎而出,成為周正康的關門弟子,王小琦直言機會難得。
“面對病人手足無措”,這是王小琦曾多次有過的無奈;如今,針灸火罐、推拿按摩等基本中醫療法,王小琦了然于心。她表示,在教學中,周正康通過教學查房、會診、疑難病例討論、學術講座等方式,毫無保留地傳授醫療技術,讓學員得到了極大提升。下一步,她將打算進一步學習,以備“單槍匹馬”面對病人時,有能力為病人提供幫助。
“周醫生的技術能有專門繼承人太好了,你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取到中藥后,維色莫克珍專門跑來與周正康告別,并對他的徒弟們寄托希望。
周正康則表示,實踐經驗很關鍵,希望徒弟們在學習過程中用心去體會、去領悟,并且及時總結,結合自己所學知識,積累經驗,最大努力做好醫技與醫德兼具的好醫生。
醫療救助,開啟惠民通道
積極響應國家健康扶貧政策,助力全縣脫貧摘帽是九龍縣民族醫院又一特色。為此,醫院嚴格落實相關惠民政策,對建檔立卡的貧困患者,執行“十免四補助”、“先診療、后結算”一站式服務。
因為胃病,去年,八窩龍鄉的志瑪來到縣民族醫院治療。作為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患者,志瑪只用負擔3.9%的治療費,這極大減輕了一家人的經濟負擔。志瑪告訴記者:“以前,因為沒有好醫生,湊不夠醫療費,病了只能硬抗。如今,政策各方面都好了,生了病安心看病就行,不用擔心那么多。”
據統計,截至目前,九龍縣民族醫院共收治建檔立卡貧困患者356人次,住院治療128人次。同時爭取對口援助醫院成都軍區八一骨科醫院支持,為患者免去該院特色院內制劑費用共計6萬余元。
“免費義診”是九龍縣民族醫院健康扶貧工作內容之一,即攜對口支援專家及醫院骨干醫生,組成以中醫骨傷、藏醫、中醫專家為主,心電、檢驗、B超等科室為輔的醫療團隊,到貧困村、寺廟、敬老院等地開展義檢。截至目前,該院已開展26次巡回醫療活動,免費接診4千余人次患者,發放健康宣傳資料5千余份,免費發放價值10萬余元藥品。
免費義診讓邊遠的農牧民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到了優質的醫療服務,也讓參與義診活動的醫務工作者有了一定思考。
周正康至今記得去年到烏拉溪鄉義診遇到的病人,那是一位36歲的女病人,她原本只是一般扭傷,卻因缺乏醫療常識導致病情加重,好在義診隊伍及時到達,醫生為她正骨推拿緩解病情。周正康談到,“類似的病人還有很多,繼續開展免費義診活動我們刻不容緩。”
為更好服務偏遠地區群眾,該院還積極開展中藏醫藥對口支援和基層指導工作,并與斜卡鄉等衛生院簽訂了對口支援協議,通過派駐醫務人員、巡回指導、贈送設備等方式開展幫扶工作,共同促進中藏醫藥工作開展。
信息化建設,開啟便利通道
自2017年8月9日正式運行,到2018年10順利通過二級民族醫院等級評審工作,九龍縣民族醫院始終堅持以病人為中心,以提高醫療質量為核心,將醫療信息化建設作為重中之重。
在該院門診掛號結算處,記者碰上正在幫愛人掛號的王次仁,他表示整個掛號用時不到兩分鐘,且掛號單上相關信息一目了然,十分便捷。
記者了解到,在信息化引導下,九龍縣民族醫院門診就診環境及流程科學合理,有效控制了患者就診的盲目性,減少了患者在門診的非醫療等候時間。同時,規范診療服務活動,醫保“一站式”結算,以及醫保刷卡和門診統籌的及時開通更是極大方便了群眾就醫。
截至目前,按照四川省衛生系統信息化建設的總體目標,九龍縣民族醫院以提高病人服務和醫療質量為中心,進一步加強醫療質量監督與控制,結合實際情況先后投入40余萬元建成以電子病歷為核心的醫院信息管理系統(HIS)并申請開通金保系統實現了與醫保系統的無縫連接。
該院藏醫科工作人員宋志瓊表示,醫療信息化不僅方便廣大群眾就醫,更提高了醫務人員工作效率,通過相應的平臺系統,病人歷史住院數據、聯系方式、住址、疾病診斷、手術治療等基本信息得到了完整展現,方便第一時間獲取有關信息。
在“傳幫帶”、醫療救助和醫療信息化三方合力之下,九龍縣民族醫院醫療質量、醫療安全得到提升,院科兩級管理得以加強。截至2019年5月末,該院共診療14786人次,其中,治愈好轉率94.4%;院內感染發生率0%;醫療責任、技術事故發生率0%;患者投訴率0%。
據楊世輝介紹,下一步,九龍縣民族醫院將繼續做好“傳幫帶”、醫療救助和醫療信息化工作,更好為九龍兒女服務,全力開創縣域內放心看病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