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9年12月16日
龔埡鄉雨托村聯戶公路。吳志文 攝
馬尼干戈長途客運侯車點。胡廷輝 攝
道路制衡、交通制約,高原險道曾一直阻礙著德格縣經濟社會的發展。加快交通建設,改善出行條件,實現貨暢其流,不僅是德格縣委縣政府領導所想,也是德格干部群眾多年來的共同心愿。隨著雀兒山隧道建成通車,格薩爾機場建成通航,德格縣由此邁進了“立體交通”新時代。
一條條農村公路的建成,一輛輛客車開進了鄉鎮,一輛輛貨車開進了村莊,一輛輛農用車開到了田間地頭,方便了老百姓,運出了農產品,賺回了鈔票,樂了農牧民群眾。公路沿線,一座座新居拔地而起,一家家企業生意興隆,一輛輛滿載農產品的貨車來來往往……德格城鄉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完全得益于“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富民公路工程。
◎本網記者 馬建華
解放初期,德格縣沒有一寸公路,1954年12月25日,川藏公路建成通車,時任西康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夏克刀登撰文回憶:“從我的家鄉德格縣玉隆到康定騎馬要走22天,現在坐上吉普車兩天就到了。”
然而,“爬上雀兒山,鞭子打上天。”海拔6168米的雀兒山,猶如一道天塹,讓人望而生畏。
2017年9月26日,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特長隧道——雀兒山隧道正式通車,翻越雀兒山從2個多小時縮短為短短10分鐘,“川藏第一險”從此變通途。
2019年9月16日上午9點28分,甘孜格薩爾機場正式建成通航,標志著歷時十三載的甘孜州民用支線機場建設歷程完美收官。成都旅客可在1小時內切身體驗從現代文明都市穿越到康藏文化發祥地的奇妙之旅。
“過去雀兒山隧道沒有修通之前,從縣城到康定要走兩天,第一天住爐霍縣,第二天才能到康定,第三天才能到達成都,這還是在道路暢通的情況下,如果遇到大雪封山,一周時間都到不了成都。”德格縣交通運輸局局長尼馬澤仁說,現在,機場通航以后,從縣城到機場將近兩個小時,加上飛行時間一個小時,到成都縮短到了4個小時。目前,德格縣正在加緊協調到格薩爾機場快速公路建設,抓好項目實施,在機場路兩縣交界處建一個突顯德格特色的門戶。項目建成后,縣城到機場的距離將大大縮短。
麻邛村是德格最偏遠村,離縣城318公里,交通不便、出行難一直困擾著全村的發展。特別是50公里通村土路更是大坑小凼,常年不通,幾乎成了“斷頭路”。
“以往到主干線浪扎路都要走5個小時,到縣城要走一整天,現在有了通鄉油路、通村硬化路,跑縣城只要四五個小時。”村民伍金澤仁滿心歡喜,過去的“斷頭路”如今成了“幸福路”。
王衛衛在八邦鄉街道開辦了一個小超市,自己有個雙排座貨車運貨,做生意6年多,在八邦鄉通鄉道路上跑了上百趟。“以往路爛,費油費時又虧人虧車,27公里路時間要跑半天,油要燒180元錢,時間要三四個小時,一趟車回來疲憊不堪,車也遭不住。”說起以往的“土路”,他直搖頭。
“現在這27公里路只要半小時,油錢少了一大半。”王衛衛說,路好了,運費降了,賣的東西價格也低了,但利潤卻高了,交通改變帶來的好處半天說不完。
“以往路爛,沒幾輛車,全靠走路,走到公路邊,磨得滿腳都是水泡。現在好了,家家都有摩托車,經濟好的還買上了面包車、小貨車和小轎車,出山進山好方便。” 八邦鄉下八塢村村民多吉然登開著小轎車吹著口哨愜意地享受著交通帶來的便捷。
八邦鄉下白卡村村民四郎巴姆在幾年前得了急性闌尾炎,因為交通不便,延誤了時間,差點把命丟在了半途。回想往事,她唏噓不已。“好在我命大,不然早都沒命了。不過現在好了,路好車多,上縣買東西看病都很方便。”
“現在路一通,一切都在變:送孩子上學成風了,老人就醫方便了,買賣東西騎摩托車了,牦牛出欄增多了,村上的蔬菜示范基地也建起來了。有了公路之后,我們致富就有了奔頭。”德格縣八邦鄉阿木拉村干部尼瑪談起現狀激動地說。
白埡鄉尼珠村是移民整體搬遷村,走進村子,看到一棟棟小洋房整齊漂亮,一條村道猶如玉帶纏繞其間。該村德伍組60歲的村民占瑪拉措站在自己五室一廳一廚一衛的小別墅前舒服地曬著太陽。她告訴記者:“以前住在上面的半山腰,沒有公路,上下全靠走小路,上下一趟要走三個小時。現在搬到了山下,村子里建起了油路,要走哪去,兒子的摩托搭著就走。”
在八邦鄉下八塢村,6個大棚一字排開,氣勢非凡。來自吉林市的薛月飛在大棚忙碌著。他告訴記者:“這大棚是成都菌林公司利用‘公司+合作社+農戶’建設的,大棚1個種平菇、4個種木耳、一個做木耳晾曬棚。計劃種植3000袋平菇和5000根菌棒的木耳,一次性投入五年循環使用,每年可以為村專業合作社增收7萬元,同時帶動色地村和下八塢村村民增收30萬元。同時,公司還在此建設大型冷藏基地,收購獐子菌,已經給村民帶來40萬元效益,給村集體帶來28000元效益。”
色地村村支部書記多吉澤仁說:“路沒修好時,我們是求人家都求不進來,現在公司和企業是主動要來。這些都是路帶來的好處。”
德格縣實施交通先行戰略4年來,共投入資金12.17億元,完成通鄉油路268公里,通村硬化路1037.6公里,惠及全縣26個鄉鎮171個行政村9萬多名干部群眾。2018年,投資4.25億元,配套興修旅游路、產業路135公里,新(改)建農村公路234公里。堅持路運一體、同步發展,開通城市公交1號線、縣內農村客運線路2條,縣際客運班線1條,省際客運班線1條,機場專線1條,建成村級招呼站(牌)104個、鄉鎮客運站9個,縣城客運站建設完成投資780萬元。著眼適度超前,加速形成城鄉互聯互通、融合發展的基礎設施網絡。持續推進第四輪“甘推”,深入開展“交通大會戰”,加快完善綜合交通網絡。實現甘孜格薩爾機場建成通航和海子山隧道通車目標;開工建設G215線石渠洛須至德格柯洛洞段和俄南支線、S458線德格段、雅礱江沿線“索改橋”項目,投資8600萬元,完成岳巴鄉日炯村至阿木拉村旅游公路建設。
從羊腸小道到砂石公路,再到通鄉油路和水泥路,不僅僅是路的形態發生了改變,更重要的是路通帶來了一通百通的“漣漪效應 ”。隨著通鄉、通村公路的不斷延伸,不少農牧民改變了以往足不出戶的狀況,紛紛走出去、找出路,有的學習實用種植養殖技術,有的外出打工掙錢,有的做生意,有的跑運輸。不少農牧民蓋起了樓房,添置了家具、家用電器,購買了摩托車、農用車甚至小轎車。公路暢通,游客蜂擁,產業興旺,干群齊樂,一條條寬闊平整的柏油路與水泥路,猶如一根根飄飛的“哈達”,在德格大地舒展開來,成為連接城市、鄉村、景區、景點的一道別致風景,讓望而生畏的天塹由此變成了名符其實的通途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