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4年07月03日
6月25日,自然資源部發布《節地技術和節地模式推薦目錄(第四批)》,聚焦“用存量換增量”“用地下換地上”“用資金、技術、數據換空間”,引導各地進一步提升節約集約用地水平,推動城鄉高質量發展。其中,共收錄了來自26個省(區、市)的38個節地技術與節地模式典型案例,覆蓋四大領域:基礎設施領域有8個,公共服務設施領域有10個,產業園區及工業項目領域有13個,城鄉高質量發展領域有7個。
圍繞“用存量換增量”開展實踐的典型案例共12個,主要是通過設備設施“以舊換新”,在不新增用地的情況下,大幅提升生產效率。案例通過舊廠區盤活利用、中心城區邊角地統籌利用、老舊體育設施立體改造,補齊教育、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設施短板;通過統籌規劃、完善配建,優化產業園功能布局;通過收儲支撐、政策激勵,實施舊廠房連片改造,促進產業園轉型升級;通過優化設計、技術創新,促進工業項目節約用地;通過實施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盤活利用老工業區、舊廠區、傳統風貌保護區,保護傳承歷史文化,推動產城融合發展。
圍繞 “用地下換地上”開展實踐的典型案例共15個,主要是通過城市交通系統互聯互通、站城一體化建設、地上地下空間綜合開發,構建鐵路、機場交通樞紐綜合體。案例通過合理開發利用地下空間,布設停車場、市政管線、學校風雨操場、污水處理廠等公共服務設施,支撐“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通過空中廊道、隧道進行礦石運輸,減少道路運輸占地;通過立體劃分市政道路空間,建設架空連廊、地面道路、地下通道,加強區域聯通,緩解區域交通壓力;通過地上地下空間立體開發復合利用,建設地上醫院、“學校+地下停車場”“地上廣場+地下商業”綜合體、“地上公園綠地+地下污水處理廠”等,解決上學、就醫停車難題,增加旅游城市商業服務空間,實現污水處理設施由“鄰避”變“鄰利”。
圍繞“用資金、技術、數據換空間”開展實踐的典型案例共11個,主要是在公路工程項目設計可研、選址布局、建設施工中應用節地技術,采取優化交叉工程設計等節地措施,采用新型工藝節約用地、少占耕地。案例采用建設多層停車樓、立體機械停車、互聯網數字停車等技術提高用地效率,實現停車智能化管理;應用數字三維模擬技術、BIM(建筑信息模型)技術,精準匹配產業用地發展需求,精細開展設施平面化布置,精確論證項目實施規劃用地;采用“井工廠”模式,幾十口井共用一塊土地,實現油氣開采節約用地;鼓勵采用三維模型平臺,建立全域低效用地數據庫,結合航拍技術成果,提升低效用地識別判定水平與盤活利用能力。
據悉,自然資源部持續總結地方節約集約用地實踐經驗,此前曾于2017年10月、2020年1月、2022年1月先后發布了三批節地技術和節地模式推薦目錄,共推廣了46個典型案例,較好地發揮了示范引導作用。自然資源部將持續落實黨中央關于實施全面節約戰略的決策部署,指導各地大力推進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鼓勵各地在各類項目建設中,優先采用節地技術與節地模式,不斷提升節約集約用地水平。
轉載自《中國自然資源報》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