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4年05月31日
◎馬建華
筆底波瀾七十載,康巴風云一紙書。今年是《甘孜日報》創刊70周年。《甘孜日報》的前身是《康定報》,1954年8月,《康定報》創刊;1956年10月,《康定報》更名為《甘孜報》。70年砥礪奮進,70年春華秋實。一代代甘孜報人薪火相傳,見證并記錄了甘孜州取得的輝煌成就與艱辛發展歷程,記錄了甘孜大地風云變化,記錄了甘孜兒女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幸福喜悅,不斷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從鉛字印刷到激光照排,由對開周三刊小報到對開八版的《甘孜日報》,由單一的紙媒到奮力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勢互補深度融合,致力建設“漢藏文報紙、康巴傳媒新媒體系列產品矩陣、‘學習強國’甘孜學習平臺”“三駕馬車”并駕齊驅的涉藏地區一流傳媒品牌。
回望《甘孜日報》輝煌的70年,作為新時代的甘孜日報人,我們身處媒體融合發展的機遇期,要做新時代全媒體輿論場的“中流砥柱”,不斷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講好甘孜故事,傳播甘孜聲音,樹立好奮進甘孜的新形象。
A 《甘孜日報》成就我的新聞夢想
第一次讀到《甘孜報》,是在1982年的暑假,那時我已經上了初中,記得8月中旬的一天,父親從郵遞員的手里接過一個特別的信封,是甘孜報社寄來的樣刊,父親的喜悅之情,不言而喻。看到父親采寫的消息《北頭二隊小春一季向國家交售的糧食比上年翻了一番》(1982年8月3日二版),雖然只有幾百字,但看到父親的名字印在了報紙上,我也興奮不已。從那時起,父親采寫的消息、撰寫的科普文章頻頻刊發在《甘孜報》上,在全州好新聞評選中,還曾獲得過甘孜州新聞(科普類)一等獎。每季度報社編發的《甘孜報通訊》小冊子,都要刊發父親寫的采訪心得。每當父親收到散發著油墨香的《甘孜報》樣刊時,我總是迫不及待地從一版看到四版,每篇文章逐一品讀,尤其是父親的手寫體文章變成了鉛字,對我來說也是一種莫大的激勵和鞭策,從那時起,我便萌生了將來一定要做一名新聞記者的夢想。
那是1992年的深秋,我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了道孚縣海拔3500多米的協德小學教書。有一天,我在學校辦公室翻閱一個月前的《甘孜報》,報上刊登了由州委宣傳部、州人事局、州廣電局聯合發布的甘孜州人民廣播電臺、甘孜州電視臺考調新聞記者的啟事,讓我眼前一亮,我決意放手一搏。當年11月,我參加了全州公開考試,在120名參考人員中有幸通過筆試,不禁喜出望外,然而好事多磨,因種種原因,甘孜州歷史上的首次公開考調竟然拖到了三年后,1995年10月,我終于調入正在籌辦中的甘孜州人民廣播電臺。當年建州節這一天,甘孜州人民廣播電臺舉行了隆重的開播儀式,《甘孜報》在頭版頭條作了報道,我的新聞職業生涯由此開啟。
從小學教師轉行到新聞記者,對于新聞體裁一無所知的我,無所適從,當年沒有互聯網,接觸新聞業務知識的渠道十分有限。一同考調過來的記者均無新聞從業經歷,我們通過《甘孜報》學習新聞業務知識。當時我們寫稿是用稿簽紙,州人民廣播電臺的副臺長楊仕強老師總是逐字逐句修改我們的稿件,讓我們很快掌握了消息和通訊的寫作知識,在和甘孜報社老師一同采訪時,學會了采訪技巧。
B 《甘孜日報》是我成長的搖籃
1999年,退耕還林政策已經實施一周年了,農牧民得到了哪些實惠?如何促進農牧民增收?我采訪了瀘定縣的部分村民發展林業經濟的典型做法,寫成《退耕還林退出一片新天地》的評論,在1999年12月28日《甘孜報》二版上刊發,改寫制作成廣播評論后,獲得了四川省廣電好新聞評論一等獎(當時廣電新聞獎系省政府獎),為州人民廣播電臺捧回第一個獎杯。
在州廣播電視臺從事新聞工作的17年中,我對《甘孜報》情有獨鐘。1996年,甘孜報創辦了《月末版》,我認真揣摩《月末版》的辦刊思路和欄目策劃意圖,有針對性地采寫相關稿件。瀘定得妥彝族青年身處逆境發奮讀書的故事,我以《知識就是力量》為題,在《月末版》二版整版刊發;1998年,康定中學患白血病學生陳偉得到了甘孜州干部群眾的慷慨解囊相助,我以《愛心讓死神望而卻步》為題,在《月末版》一版頭條刊發。
1950年3月,康定解放后,仁青志瑪和丈夫以及兒子一道參加了解放軍,擔任通司(翻譯),西藏和平解放后,夫婦倆安排在甘孜縣商業局工作,兒子則分配在康定保險公司工作。甘孜發生叛亂后,他們唯一的兒子參加了平叛戰斗,不幸壯烈犧牲,夫妻倆悲痛欲絕,領養了一名還在襁褓中的漢族男嬰。丈夫回到州委黨校上班,1967年丈夫病逝后,仁青志瑪沒有向組織上提出任何要求,無論生活多么艱難,仁青志瑪靠上山打柴、打零工為生,含辛茹苦撫養兒子長大成人,與漢族養子相依為命,他們的故事感天動地,我經過深入采訪,寫成長篇通訊《藏族阿媽和漢族養子》在1999年6月29日的《月末版》一版頭條刊發,制作的廣播專題《藏族阿媽和漢族養子的母子情結》獲得了由國家計生委、國家廣電總局、文化部、全國婦聯、中國文聯、中國作協、中國人口文化促進會共同舉辦的第七屆中國人口文華獎二等獎。
進入新世紀,到康定旅游的外國游客越來越多,康定青年與數十名外國人交流座談,暢談甘孜旅游,我寫成《康定有個英語角 老外說旅游》;我還關注民貿公司改革,消費者自主選擇商品,寫成《自選購物走近康定市民》;關注創業、救助困難群體、商品住房等,我在《月末版》上刊發了大量民生和人物通訊、情感類文章,有時候,同一期《月末版》上有我的兩篇文章,許多文章改成廣播體裁后,均在四川省廣電好新聞評選中獲得了一二三等獎。
在甘孜州廣播電視臺從事新聞工作期間,我發揮自己的文字特長,嘗試寫作各種新聞體裁,在《甘孜日報》刊發過消息、通訊、評論以及散文等文學作品。《甘孜日報》刊發了我的大量作品,讓我找到了從事新聞職業的自信,我采寫的50多件廣播電視新聞作品獲得了省級和國家級新聞獎。
C 《甘孜日報》乘風破浪譜新篇
2012年5月,我調到了夢寐以求的甘孜日報社工作,報社黨委充分信任我,讓我擔任三版的責任編輯。2012年底,按照州領導的要求,甘孜日報社決定創辦《經濟民生周刊》(每周末單獨出刊四個版),報社黨委決定讓我出任一版和三版的責任編輯。在擔任《經濟民生周刊》責任編輯期間,我與值班副總編一道策劃版面欄目設置,關注就醫、教育、住房等民生大計,一篇篇接地氣的深度報道贏得了讀者的喜愛。
2017年1月,按照州委主要領導的指示,《甘孜日報》擴為八個版,報社黨委決定讓我出任編委并負責5至8版的工作,工作量增加了一倍以上,由于互聯網的普及和新媒體的強勢崛起,人們獲取新聞資訊的渠道更加寬泛,紙媒被大量讀者拋棄,通訊員隊伍嚴重萎縮,報社記者隊伍正處于青黃不接,到了七八月份就出現稿荒,擴版后,每個版僅有一名責任編輯,稿件跟不上,責任編輯面臨“無米之炊”的尷尬境地,我不得不臨陣磨刀,采寫自己版面所需的稿件。
面對前所未有的壓力,甘孜日報社黨委逆勢而上,順應媒體融合的發展大勢,率先成立康巴傳媒藏漢文網站、微信公眾號、甘孜微報、康巴傳媒微網、甘孜發布抖音平臺、康巴傳媒藏漢雙語新聞客戶端,構建“兩報三網一端一屏一抖”的新興媒體矩陣,建成各種專題宣傳網頁300多個,專欄專題500多個。康巴傳媒網日均點擊4000人次,訪客來自20多個國家,康巴傳媒微信用戶近40萬人,頭條日均閱讀量超2萬人次,多次在全省新媒體平臺評比中位列市(州)第一。
無論媒體傳播格局發生如何變化,甘孜日報社始終以創意和策劃為核心,堅持內容為王,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在重大主題宣傳中,推出了一系列有溫度、有深度的精品專欄,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甘孜日報社精選了13首與甘孜地區緊密相連、膾炙人口的紅色經典歌曲,推出《奮斗百年路啟航新征程——慶祝建黨100周年·再唱山歌給黨聽》欄目,通過探尋每首歌曲創作的幕后故事,以歌詞、創作背景和甘孜民族地區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為構架,以整版方式呈現,增強了新聞報道的貼近性和可讀性。
2022年喜迎黨的二十大,甘孜日報推出《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紅軍走過的地方》專欄;2023年,甘孜日報策劃了《行走“三江六帶”》和《沿著國道看甘孜》兩個專欄。圍繞重大主題,發揮黨媒主陣地影響力,以精品鑄魂,一大批優秀新聞作品獲得四川新聞獎和中國城市黨報、中國地市報新聞獎,展示了甘孜日報人較高的專業素養,提升了甘孜日報社的影響力。
轉眼間我到甘孜日報社工作已有12年多的時間,作為一名資深媒體人,我見證和參與了甘孜日報社媒體融合壯大的過程,我編輯和采寫的70多件新聞作品獲得了四川新聞獎、中國城市黨報、中國地市報、全國少數民族報業、四川報紙副刊新聞一二三等獎。我先后出版了新聞集《散落的記憶》(中國文聯出版社)、長篇小說《河畔人家》(團結出版社)、中短篇小說集《大渡河畔的舊時光》(成都時代出版社),獲得了四川省“十佳編輯”、貢嘎英才文化領軍人才稱號。
回望來時路,激情澎湃;展望未來,甘孜日報社重整行裝再出發,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擴大地域覆蓋面、擴大人群覆蓋面、擴大內容覆蓋面,充分發揮在輿論上的導向作用、旗幟作用、引領作用”的重要指示要求,在媒體融合大潮中,甘孜日報將奮力書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甘孜的輝煌篇章!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