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4年05月30日
群眾在家門口的光伏電站實現就業。
◎2024年甘孜融媒第二采訪團 文/圖
晴空劃過銀鷹,透過舷窗俯瞰,在距離飛行目的地稻城亞丁機場愈來愈近時,座座海拔超4000米的綿亙雪山間,泛起一片波光粼粼的“蔚藍深海”。定睛一看,數不清的光伏板似向日葵般向陽列陣,不僅給高高原的無垠草地披上了“銀甲”,還悄無聲息地汲取著金色強光、釋放著汨汨綠能。
這片蔚為大觀的“光伏綠原”,便是首個“落戶”稻城縣的光伏電站——樂拉光伏電站,作為碩曲河古瓦水電站水光互補項目,由大唐稻城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負責開發建設。自去年11月底投產實現光伏發電“零”突破起,迄今已輸送出“高高原綠電”近2億千瓦時,超過可研設計值。
“向陽之地”水光互補“破局”
5月上旬,平均海拔4450米的稻城縣鄧坡鄉山頂,寒風入髓,室外溫度僅為3攝氏度。記者沿著通鄉公路“七彎八拐”由山腳繞行至此,眼前豁然開朗,42萬塊深藍色的光伏板正“逐日追光”;部分光伏板下,緊緊螺帽、固固線頭、排排隱患……30名工人正在進行有關消缺的收尾作業。
放眼望去,“龐然大物”無邊邊際;近距離探訪:整個大唐集團海拔最高的這一光伏項目,在不到半年時間里,歷經全容量投產、并網傳綠電,現下產能已過半、超出了預期,令建設管理者欣慰不已。它究竟是如何做到的?水光互補,想必是樂拉光伏電站給出的亮眼“答案”。
甘孜州一直以來是遠近聞名的“綠能富礦”。而全境海拔普遍偏高且地勢起伏較為平坦的稻城縣,是州內名副其實的“向陽之地”,太陽能資源年可利用小時數高達1800余小時,實屬國內光伏資源富集的“第一梯隊”。“但光伏發電畢竟‘靠天吃飯’!”該公司建設處主任張光耀直言。
他說,光伏電站依賴太陽,光照足自然發電能力就強,可當夜幕來臨、降雨降雪、多云陰天,其隨機性、波動性、間歇性、季節性等特點暴露無遺,大規模并網,會給電網安穩運行帶來挑戰;借助水電的靈活調節性能,恰好能破解這一困局。在此“機緣”下,樂拉與古瓦完成“牽手”。
場址相近、容量相當的二者,默契十足地提供了一份水光互補的稻城方案、甘孜南部樣板。陽光是如何在二者聯動下破局,上演一出變電之旅?在這里,被樂拉光伏電站場區捕捉到的一縷縷陽光化為一股股電流,通過9回集電線路接入升壓站,再由全長32公里的220千伏線路匯于古瓦水電站。
不過,這也只是點亮千家萬戶的開始。輸送至此的光伏電流經水輪機組快速啟停及水庫庫容應時調節的加工,平抑波動而出。不僅如此,冬春季光伏出力大時正逢枯水期,水電站多儲水少發電;用電高峰期,水電站再增大水電出力;互補的水光自此“打捆”并入四川電網,源源輸出穩定的雪域綠電。
如今,“向陽之地”不再唯有水電默默支撐。在這片坐擁“雪山生態、史前文化、天文科研”3大世界級文旅資源的“熾熱土地”上,陽光接過“電亮綠色經濟”的新使命——稻城縣清潔能源規劃總裝機規模8780兆瓦,光伏即達7000兆瓦;而現已投產的樂拉光伏電站總裝機規模20萬千瓦,開發率僅為2%。
爭“光”賦能向綠而行,云程發軔萬里可期。在主動融入甘孜州清潔能源發展格局的進程中,樂拉光伏電站作為稻城縣搶抓綠能發展機遇布局落下的“第一子”,其年平均發電量約4億千瓦時,已可滿足約12萬戶家庭年用電量需求,每年還可節約標準煤超13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超32萬噸。
特別有意思的是,記者注意到一個細節,目前,“5G+”計劃正在樂拉光伏電站內“全覆蓋”地加速推進中。“基于5G信號、大數據、AI識別、數字化建模等技術運用,我們將逐步實現少人值守到無人值守的智能化運維。”電站運行值班負責人張幸潤滿是期待,“智”造讓運維更便捷、更高效、更節約。
“今年下半年,樂拉光伏電站就將‘關門運行’!”張幸潤解釋,管理人員將在數十公里外、位于鄉城縣境內的大唐集團鄉城(得榮)水電開發有限公司集控中心,依托智能采集和運維裝置及資源共享大數據云平臺,遠程監控調度,做到精確化故障診斷、標準化運維管理、數字化派單消缺。
“光伏+”衍生“共贏”多業態
正午的陽光灼熱,呷瑪丁建全副武裝地操作著器械,逐一摸排著光伏板組件的螺絲有無松動、支架有無斷裂、陣列是否完好,同其他20多名工人一道對樂拉光伏電站進行最后一輪安裝收尾消缺工作。工人們動作嫻熟、速度很快,不一會兒,一個光伏板方陣便被“無死角”檢查排患完畢。
作為桑堆村第一批到光伏電站“上鐘”的村民,23歲的呷瑪丁建怎么也沒想到自己會通過這份“家門口”的工作實現增收。“我家7口人,父母上年紀了,我又是老大,弟妹在上學,原來家里收入來源全靠每年采挖蟲草,老天賞飯,時好時壞,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呷瑪丁建說。
其實,早在樂拉光伏電站立項初期,稻城縣與大唐公司共同謀劃實現“地企共贏”局面,盡量吸納當地群眾參與到項目建設運維中,并在施工合同上明確“當地用工比不得低于用工總數的50%”。去年建設高峰期,總用工800余人,帶動當地超580人就業,其中,大多為鄰近鄉鎮農牧民,累計助其增收1140萬元,遠超合同約定比例。
“光伏電站剛開建時,附近村民都好奇地上山來看。”呷瑪丁建提及第一次見到光伏板的場景仍歷歷在目,一塊塊“藍色板子”向陽而立,反射的陽光照得他一陣眩目;而正是眼前這一塊塊熠熠閃光的板子“照亮”了他原本捉襟見肘的生活,參與修建營地、組裝支架、清洗維護……
他算了筆賬:從去年6月來此務工起,每天至少能掙200元,月收入在6000元左右,到目前為止,已進賬7萬余元。家人的生活因此改善了不少,更令呷瑪丁建欣喜的是,自己因此接受了多次培訓和日常實操,組件支架安裝、電纜電線接地等各類技術含量較高的“活兒”不在話下。
這只是當地群眾的小賬本,往大了算,建設這一占地4765畝的“水光互補”項目,既在建設期間為當地黨委政府貢獻稅收4600萬元,每年還能為稻城縣帶來穩定稅源1100余萬元,將持續25年。“清潔能源項目注重經濟效益更應充分發揮生態效益!”稻城縣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說。
近些年,全國各地多產融合的能源發展路徑越拓越寬,“光伏+項目”衍生的多業態協同模式層出不窮,大唐公司同樣不甘于后,因地制宜、積極探索,形成了契合“向陽之地”開發場景的“光伏+就業”“光伏+放牧”模式,最大限度地提升了經濟、社會、生態綜合效益。
板上產綠電、進萬家,板下增就業、促增收,板間長綠草、牧牦牛。畜牧也與光伏在這里交匯融合,唱響“生態+能源”的可持續發展奏鳴曲。項目建設運維現場管理人員何平介紹,樂拉光伏電站場址海拔超4500米,陽光強烈,不適合植被生長,可當地百姓卻多以放牧及采挖蟲草、野生菌謀生。
“而‘牧光互補’模式能以生態修復功能守護草場牧場,成就彼此,實現雙贏,何樂不為。”何平說,在光伏板的遮蔽下,風速和土壤水分蒸發量降低、土地保水率和植被覆蓋度提高;同時,成群牛羊在光伏場當免費鋤草的“義工”,消除電站部分安全隱患,可算是“奇觀”。
水光互補也好,牧光互補亦然,不一而足的開發模式,只為豐富“向陽之地”能源產業結構的業態內涵、厚植“熾熱之地”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當前,稻城縣按照州委“加快打造國家重要清潔能源基地”統一部署,聚力從“香格里拉之魂”的綠水青山間找到通向“金山銀山”的路徑:
謀劃500千伏輸變電工程規劃,推進1400兆瓦抽水蓄能項目前期工作,爭取里浪65萬千瓦裝機、噶通白龍40萬千瓦裝機“1+N”項目納入全州《2024-2026年度光伏資源開發初步實施方案》并取得開發權,開展稻城河省母鄉下游河段水電站開發可行性研究……未來,“風光”綠滿圣潔甘孜,勢必將把川西北這片十余萬平方公里的生態屏障構筑得更加堅不可摧。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