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9年07月23日
◎彭忠富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是大文豪蘇東坡在黃州赤壁憑吊懷古的感嘆,至今仍能讓讀者生發共鳴。許多轟轟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過去了,許多轟轟烈烈的成功和失敗也都過去了,只有藝術作品真正是不朽的,譬如蘇東坡的這闕《念奴嬌·赤壁懷古》。再如《詩經》中的大量民謠,已經傳頌兩千多年,然而我們卻不知道作者是誰,因為它就是周代的采詩官搖著木鐸在民間收集的。
不過,一件藝術品想要流芳百世并不容易。時間是最好的裁判者,要想成為經典永流傳,最起碼你得不落俗套?,F世是一個密密無縫的利害網,一般人不能跳脫這個圈套,所以轉來轉去,仍是被利害兩個大字系住。在利害關系方面,人類最不容易協調,人人都把自己放在首位,欺詐、凌虐、劫奪種種罪孽都種根于此。美學家朱光潛認為:人心之壞,由于“未能免俗”。什么叫做“俗”,這無非是像蛆鉆糞似地求溫飽,不能以“無所為而為”的精神作高尚純潔的企求??偠灾八住睙o非是缺乏美感的修養。
我們在藝術創作或藝術鑒賞時要想脫俗,就得有意識地進行美感的培養。有些人可能會對此不屑一顧,誰不會審美啊,這還需要訓練。其實,審美真是需要訓練的,看看我們周遭的人群,有些人分明就是“美丑不分”。美讓人感到心情愉悅,讓人心向往之,不管是美景、美食、美女還是美酒,總有讓人稱道的地方。如果我們缺乏對美的鑒賞能力,就會貽笑大方。《談美》是朱光潛1932年寫的一本美學入門書。本書系統闡述了美從哪里來、美是什么以及美的特點等十五個方面的問題,提出了他美學研究的理想目標——“人生的藝術化”。朱光潛將他對藝術與人生關系的深刻體悟滲透在質樸清新的文字中,“引讀者由藝術走入人生,又將人生納入藝術之中”。全書最后呼吁人們“慢慢走,欣賞啊”,認為“欣賞之中都寓有創造,創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賞”。
朱光潛告訴我們美并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它一半在物,一半在你,在你的手里。也即是說,我們雖然不是藝術家,但也是美的參與者。以欣賞詩歌為例,“一首詩的生命不是作者一個人所能維持住,也要讀者幫忙才行。讀者的想象和情感是生生不息的,一首詩的生命也就是生生不息的。”人所以異于其他動物的就是于飲食男女之外還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美是事物的最有價值的一面,美感的經驗是人生中最有價值的一面。朱光潛堅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幾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從“怡情養性”做起,一定要于飽食暖衣等之外,另有較高尚的企求。要求人心凈化,先要求人生美化。
藝術的活動是“無所為而為”的。朱光潛以為無論是講學問或是做事業的人都要抱有一副“無所為而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學問事業當作一件藝術品看待,只求滿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要想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要想人生超凡脫俗,我們不妨聽聽朱光潛的建議,因為偉大的事業都出于宏遠的眼界和豁達的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