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4年08月23日
圖為德格印經院。
◎本網記者 蘭色拉姆 文/圖
1991年10月8日,《甘孜報》第一版刊發了《德格印經院維修工程全面竣工》一文。文中指出,德格印經院維修工程歷時三年,工程全面加固、外墻不動、在保護現存壁畫的基礎上,達到基本保持原樣的要求。
2024年05月10日,《甘孜日報》第一版刊發《德格印經院院藏雕版檔案入選“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一文。文中指出,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項目亞太地區委員會第十屆MOWCAP大會現場,中國提名的3大項目中,“德格印經院院藏雕版檔案”全票入選。
兩篇文章的“對歌”,其內里承載著甘孜文化事業數年來的砥礪前行,亦見證著《甘孜日報》用文字定格發展脈絡的使命擔當。
文化資源交相輝映
地處川、滇、藏、青四省六市交界,我州格薩爾文化、情歌文化、嘉絨文化、木雅文化等豐富多彩,算得上是歷史綿邈兼具人文蔚盛。不僅如此,各類文化生態資源交相輝映,為甘孜大地賦予了獨有的魅力與神韻。
“現在還是很激動!”再度提及德格印經院院藏雕版檔案入選“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這一喜事,德格縣“申憶”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縣檔案館館長達瓦擁西仍是心潮澎湃。德格印經院院藏雕版檔案自1703年開始刊刻,至今完整保存著30余萬塊藏族文化典籍印版,堪稱“中國活板印刷的活化石”。
德格印經院院藏雕版的“申憶”之路并不容易,自2015年11月27日,我州組織“德格印經院院藏雕版”申報“世界記憶名錄”工作正式啟動至今,先后耗費了9年光陰。從撰寫申報文本、攝制申報片,到召開相關會議、組織翻譯工作,再到提名表的反復修改和提交,德格印經院院藏雕版的“申憶”是無數心血的結晶。
如今,德格印經院院藏雕版檔案圓夢“申遺”,成了我州文化事業發展的典型寫照。從它延伸開去可以窺見,我州一直積極作為,全力以赴投入到文化建設的方方面面。
近年來,我州堅決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踐行“兩個維護”,堅持將意識形態工作貫穿全局各項工作始終,自覺踐行“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十五字方針,基層文化陣地建設日臻完善,文化事業進一步繁榮,康巴文化影響力不斷擴大。
在科學理念和合理方針的引領下,截至目前,我州擁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4項,國家級25項、省級項目140項、州級項目681項;擁有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1人、省級101人,州級967人;擁有文物保護單位1320處、文物點2927處,國有館藏文物4439件,寺藏文物數萬件,州級以上非遺項目數量和文保單位總量均位列全省第一;擁有國家級民間藝術之鄉26個、特色文化之鄉11個、國家級傳統村落71個。
這些令人矚目的文化成果為全州公共文化服務的全面鋪展筑牢了“底子”。在此基礎上,全州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正呈現出全新的面貌——
在全州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實現州縣鄉村四級覆蓋之際,諸如州博物館、農牧民演藝中心等公共設施順利建成,州全媒體中心、州文化館、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中心等建設項目逐一啟動。此外,多達325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和1360個貧困村文化活動室大功告成,18個縣(市)的縣級“兩館”已全面建成,并且363個“兩館一站”免費對外開放,極大地豐富了民眾精神文化生活,為提升全民文化素養發揮了重要作用,受到廣大群眾的青睞和贊譽。
當公共文化服務豐富民眾生活時,其滿滿的“能量條”也為文藝隊伍的壯大營造了優越環境。2000余支州縣鄉村文藝隊伍、總量居全國涉藏地區第一的州歌舞數據庫數據、不斷被滿足的精神文化需求等似繁茂文化叢林,為我州文化事業發展孕育無盡的創造力。
在這些詳實數據之上,我州文化事業發展的廣闊前景躍然眼前。從眾多的非遺項目和傳承人的涌現,到完善的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再到活躍的文藝隊伍創作,甘孜文化事業發展的良好態勢清晰可見。這些積極的變化充分證明了我州在推動文化事業發展方面采取的措施得力有效,也為我州文化事業的長遠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發展成果持續涌現
當我們審視甘孜州文化事業發展的現狀時,每一抹色彩都凝聚著努力與智慧,在它們的齊力作用下,我們得到的是豐收的喜悅。
今年八月初,我州“四普”相關數據顯示,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開展至今,我州文物保護單位總量位居全省第一。這振奮人心的消息背后,我州已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320處、文物點2927處。
近年來,我州積極統籌協調,開創了文化繁榮的新局面。其中包括,新增不可移動文物4725處,完成大渡河流域康定、瀘定、丹巴3縣(市)民間傳統文化資源普查,編撰出版眾多相關叢書和書籍,成功申報涵蓋全州18個縣(市)的康巴文化(甘孜)省級生態保護實驗區,建成州級歌舞劇場1個、國有博物館(紀念館)10所、民間小微博物館46所。
“舞臺大幕開啟,影像結合舞美形成巨型浮雕,燈光映照下,紅軍戰士堅毅的臉龐漸漸浮現……”在瀘定縣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碑公園內,大型原創舞臺劇《飛奪瀘定橋》演出現場座無虛席。該劇以紅軍長征途中“飛奪瀘定橋戰役”為背景,藝術展現了紅軍的堅定革命信念。每當演出結束,“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甘孜紅色文化的生動再現”等贊美總會如約而至。
舞臺劇《飛奪瀘定橋》是我州演藝傳承實現新跨越的縮影之一。近年來,圍繞“文化+場景、文化+藝術、文化+時尚、文化+創意、文化+消費”五大發力點,我州精心打造了游客走進來、坐下去、愛消費的文藝消費新場景,各大演藝精品滿足了多元文化需求,更提升了文化產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園區基地的發展同樣體現了我州文化事業的豐收景象。以甘孜州郎卡杰唐卡省級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為代表的一批民族手工藝技術培訓基地紛紛設立,超級文化IP的雛形初現,為當地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同步并行的是,各大非遺產業蓬勃發展,55個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入選省級非遺,4個州級文化產業園區順利建成,四川省首批非遺體驗基地成功創建,還有眾多國省級傳統特色村落、省級文旅特色小鎮、鄉村旅游網紅村脫穎而出,更有百條非遺之旅線路吸引著八方游客,全國首個天文考古公園也在積極打造之中。
除開以上內容,我州積極推動民族文化發展,為中華文化的繁榮貢獻力量的實際行動也是促進文化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一方面,我州啟動“南絲路”建設強化中華文化意識認同。“絲路甘孜·川西秘境”科考活動,以大量實物遺存和事實有力佐證了我州在“南亞絲路”走廊要道和“戰略支點”上的獨特歷史價值與意義,厘清了康巴文化與中華文化、康巴民族與中華民族的歷史淵源和內在關系。
另一方面,我州進一步堅定中華文化自信。“雪域手造”文化傳承與創新人才選拔大賽將民族民間手工藝開發創新和非遺傳承弘揚推至新高度,山地旅游節、冰川溫泉節、情歌節、賽馬節等節會鑄牢中華文化共同體認同,讓廣大游客朋友充分感受甘孜文化的同時,拉動了地方經濟增長。
再者,我州發揮“獨特性”優勢,搭建了中華文化融合平臺。據州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統計,近5年來,我州累計開展文化惠民活動8000余場次,惠及群眾226.7萬余人次,開展紅歌合唱、全民廣場舞活動等群眾文化活動300余場次,并大力實施優秀文化藝術作品推優工程,加強與浙江省的文旅交流協作,實現了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的交融相通。
回溯昔日征途,我們深知,收獲是新的起點,前路迢迢,唯有繼續保持敬畏與執著,全州文化事業發展才能再鑄輝煌。因此,接下來的工作中,提升甘孜文化影響力、區域協同帶動力、文旅產品競爭力、基礎設施承載力和宣傳推廣傳播力都將是繪制新藍圖中的關鍵筆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