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黨政要聞 >> 瀏覽文章

《四川省教育與就業扶貧專項方案》解讀 扶貧先扶智 阻斷代際貧困

《四川日報》    2015年10月10日

   □江蕓涵
  教育將為經濟和社會進步提供智力支持與人才支撐,特別在當前扶貧開發決戰決勝的關鍵階段,教育扶貧的基礎性、先導性作用顯得尤為突出。日前,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四川省教育與就業扶貧專項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從對象范圍、目標任務、工作措施和組織保障四個部分,提出實施基礎教育鞏固提升計劃、就業創業能力培育計劃、民族地區十五年免費教育計劃、鄉村教師專項支持計劃、藏區千人支教十年計劃五大專項計劃。

  教育與就業扶貧計劃實施的意義何在?《方案》有什么特點?記者就此采訪了省教育廳等相關部門。

實施重大教育扶貧項目

  推進扶貧開發攻堅,“人”是關鍵因素。我省要在2020年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扶貧先扶智、扶智先強能,從根本上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記者從省教育廳了解到,目前我省“四大片區”基礎教育學校共有9589所,在校學生475.22萬人、占全省的31.5%,專任教師26.23萬人、占全省的31.7%。但與全國、全省相比,主要發展指標距離教育現代化要求仍然很遠。比照國家農村普通中小學建設標準,我省“老少邊窮”117個縣校舍尚有716萬平方米缺口(占全省缺口的79%),圖書、計算機、教學儀器設備、課桌凳、學生用床等也存在較大缺口。而在民族地區,學生因語言障礙而流失的情況屢屢發生,教師招不進、留不住問題嚴重。

  對此,《方案》以“四大片區”88個縣適齡受教育青少年兒童和薄弱學校、片區外貧困家庭適齡受教育青少年兒童和薄弱學校為對象,從鞏固和提升教育質量水平、實施重大教育扶貧項目、進一步加大學生資助力度、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大力發展民族地區教育、培育和提升就業創業能力、發動高校開展智力扶貧七個方面實施五大專項計劃,這將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省教育與就業扶貧攻堅的行動綱領。

“五個精準”保基本兜網底

  省教育廳負責人介紹,《方案》充分體現出扶貧方向、支持區域、資助對象、扶持重點和資金項目的“五個精準”。

  以學前教育擴面提標為例,從2016年春季學期起,“四大片區”中除民族地區以外的其余34個貧困縣的幼兒保教費減免面由10%提高至20%;職業教育方面,今后在大小涼山彝區、高原藏區,針對城鎮登記失業人員、農村轉移就業勞動者、畢業年度高校畢業生、城鄉未繼續升學的應屆初高中畢業生,每年將至少組織2000人參加創業培訓和“職業技能+創業”培訓;針對貧困家庭學生,從2016年秋季學期起,將對全省建檔立卡的貧困家庭新入學的本專科學生,按照每生每學年4000元(學費資助2000元,生活費補助2000元)的標準給予資助,連續資助直到學業結束。

  針對不同區域教育突出問題,實施差異化支持政策。民族地區重點實施好15年免費教育和“9+3”免費中職教育,特別是彝區要切實改變義務教育普及水平低、不穩固、易反復狀況;秦巴山區和烏蒙山區重點解決優質教育資源短缺,“大班額”現象普遍和職業教育與當地產業升級和脫貧致富脫節等問題。

  在資金分配、項目安排方面,《方案》要求精準投放到薄弱學校,保基本(指針對教育薄弱環節,保障基本辦學條件)、兜網底(指聚焦困難群體,保障教育基本公平)。我省貧困地區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為65.03%,比全省的88.01%差23個百分點,其中民族地區僅53.98%。《方案》提出,省財政通過調整省級教育支出結構,支持“四大片區”貧困縣改善普通高中辦學條件,而過去只有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支持。

連線

注重培養

貧困地區本土教育人才

  □ 陽帆

  農村特崗教師有效補充了鄉村教師不足的狀況,但服務期結束后,怎樣把他們留下來成了問題。

  “2014年,巴中市有20余名巴中籍以外的鄉村教師回到原籍工作。”巴中市教育局負責人說,雖然數量不算大,但這種情況每年都在發生。提升農村義務教育水平,師資隊伍是關鍵。怎樣才能留住優秀的教師?“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定向招錄,培養本土優秀人才從事教育工作。”教育界人士建議,培養本土優秀教育人才,讓他們能留在家鄉、扎根家鄉。

  《四川省教育與就業扶貧專項方案》提出,要拓展鄉村教師補充渠道,擴大免費師范生計劃培養規模,從目前每年2000名增至3000名,并重點面向“四大片區”,進一步優化調整培養方案,切實加強本土化培養,采取多種方式培養“一專多能”鄉村教師。

  • 上一篇:2020年高原藏區基本普及學前3年教育
  • 下一篇:四川省啟動籌建川商返鄉興業投資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