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黨政要聞 >> 瀏覽文章

數據看“十三五”開局之年

? 新華社    2016年12月15日

 政策組合:雙側發力+預期引導

  對于明年宏觀調控的著力點,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認為,要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在需求側和供給端上,兩種力量都要用,堅持實施適度擴大總需求、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穩定市場預期的政策組合,為經濟筑底企穩創造條件。

  他表示,堅持穩中求進,核心是穩政策、穩預期。要用穩定的政策穩住市場預期,用重大改革舉措落地增強發展信心。同時,要堅持基本經濟制度,鼓勵民間投資,改善微觀環境,創造各類企業平等競爭、健康發展的市場環境。

  正如權威人士今年談經濟形勢時所指出的:“預期并非無中生有,也不是無關痛癢,它來自現實,又影響著現實。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宏觀調控本質上是預期管理。國際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更加復雜多變,導致預期不確定性加大。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要注重加強預期引導。”

  從促進經濟增長的角度來說,強調“加強預期引導”的意義重大。預期可以引導人們的行為,小部分人的行為進一步傳導,會影響更多人的行為,疊加形成“羊群效應”、“跟風現象”。

  預期往往通過影響市場行為,進而影響到經濟增長的各個層面。比如,人們預期市場需求會下降、投資收益變動,投資熱情就會,在物價、樓市、匯率等領域也存在類似邏輯。這就需要對預期加以引導、管理,防控風險,避免市場出現大起大落。

  預期引導:政策“定盤星”+改革“定心丸”

  明確的政策信號,是穩預期的關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導向越明確,落實越有力,市場預期就越好。

  今年4月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求:穩定發展預期,增強市場信心。5月,權威人士對于中國經濟L型走勢的判斷與闡釋,解疑釋惑,穩住預期,再一次排除了短期市場因素的干擾。

  最近一段時間,經濟領域有多項重大政策文件相繼出臺,以務實舉措明確指向,呼應改革預期,引導社會預期,提振投資預期。

  10月底,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圍繞正確處理農民和土地關系這一改革主線,提出逐步形成“三權分置”格局,在依法保護集體所有權和農戶承包權的前提下,平等保護經營主體依流轉合同取得的土地經營權,保障其有穩定的經營預期。

  11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發布,這是我國首次以中央名義出臺產權保護的頂層設計。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常修澤表示,產權保護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石。該文件提出并強調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對于穩定整個社會預期具有重要作用。

  伴隨著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并提出主要任務,明年宏觀經濟的政策輪廓將更為明晰,也勢將進一步堅定各界對中國經濟光明前景的預期與信心。


  • 上一篇:中國經濟新方位:怎么看?怎么想?怎么干?
  • 下一篇:政治局會議一年四議經濟:穩政策促改革定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