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8年06月19日
白玉縣精準實施“潤育工程”紀實
學校開展“潤育工程”宣傳活動。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奮斗本身就是一種幸福”,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新年賀詞和春節團拜會上的這兩句話,鮮明提出了“奮斗”這一時代主題詞,生動地揭示了美好生活的真諦。
“幸福不會從天降,美好生活等不來”。“奮斗”二字在白玉縣有了新的詮釋和新的內涵,該縣以實施“潤育工程”宣教聚力、文化浸潤、文明引領、法治普及、典型示范、價值導向“六大行動”為抓手,激發各族干部群眾決戰脫貧攻堅戰、決勝全面小康的信心和決心。
在白玉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脫貧攻堅中,奮斗成為一種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一往無前的前行姿態,成為開啟幸福之門的“金鑰匙”,為脫貧攻堅的做上了生動注腳。
◎謝臣仁 記者 田杰/文 徐平波/圖
凝神聚氣逐夢想
一悟千悟,一通百通。思想是行動指南。
3月26日,在白玉縣建設鎮河西社區,州政府副州長、白玉縣委書記康光友對群眾開展了一場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講話精神專題宣講會。
宣講接地氣、粘泥土、帶露珠,滿是“土話”、盡是“鄉音”,然而,生動形象的宣講卻把習總書記的講話精神傳遞到群眾心坎上。
“我一定要做到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致富奔康早實現。”該縣建設鎮麻通村貧困村民扎西澤仁在聆聽宣講后說。
從白玉實際出發,創新宣講形式,探索推行“541”宣講法,通過縣委巡回宣講組、機關單位宣講組、行業系統宣講組、鄉鎮駐點宣講組等四支宣講隊伍和縣級領 導輪流掛帥季度包干搞一線宣講的大陣勢,采用常態+行業+季度的宣講模式聚力宣教,做到“五個講清楚”,切實傳播黨的好聲音,講述白玉好故事,凝聚發展正能量,實現精神“補鈣”、點亮“明燈”。
延展深化群眾“脫口秀”宣講品牌、豐富完善“網絡+媒體+宣講”模式,宣教聚力凝神聚氣,切實讓黨的十九大精神、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重要講話精神以及省委書記彭清華來州調研重要講話精神家喻戶曉;“感黨恩、愛祖國、守法制、奔小康”主題教育深入人心,廣大農牧民知曉“惠從何來、恩向誰報”;宣傳扶貧政策,提高脫貧成效,引導群眾牢固“脫貧全靠黨的政策好,奔康要靠自己加油干”的觀念,自覺摒棄“等靠要”思想,不斷激發貧困群眾脫貧奔康的內生動力。
采集蟲草,歷來是白玉農牧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在以往,很多孩子在蟲草季節總是輟學回家幫著大人采集蟲草,但今年全縣8000余名學生一個不少地安心在校讀書。因為,“最好的蟲草在課堂”的理念已成為廣大農牧民群眾的共識。
是看暫時收入?還是看長遠利益?“現在國家政策這么好,如果不讓娃娃上學,那就是愚蠢,那是在葬送娃娃的前途。” 農牧民群眾樸實無華的回答既是睿智取舍,更是正確的價值取向。
圍繞激發農牧民群眾脫貧奔康內生動力,進一步加大思想道德教育、自我教育,切實通過價值導向的引領,使之充分意識到自我存在的價值和行為取向,從而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識、匯聚力量。
97場形式多樣的政策宣講,覆蓋農牧民群眾和寺廟僧尼達1.55萬人次,切實營造出了干群協力戰貧困的濃厚氛圍,并躍躍欲試地投身到了建設美麗生態和諧小康白玉的生動實踐。
蓄勢提能增力量
6月9日,阿察鎮九年一貫制全寄宿制學校少年宮,該校學生正在開展豐富多彩的興趣小組活動。藏戲、唐卡繪畫、藏族格言、民俗技藝等非遺文化進入該校“第二課堂”。
正在藏族格言興趣班學習的五年級一班學生翁姆激動地說:“我不但自己要把藏族格言學好,而且還要把它講給父母聽,讓他們也從中汲取營養。”
采訪中,校長陳來郎加告訴記者:“學校充分發揮少年宮作用,對學生開展文化浸潤行動,讓優秀民族文化通過學生進入農牧民家庭。”
6月10日,記者走進麻絨鄉德來村,村文化室讓人眼前一亮,電視、音響、遠程教育設備、圖書等實用物品真不少。在籃球架、健身器材一應俱全的文化室前的院 壩上,村支書澤科用近乎炫耀的口吻說:“村民們每周都來這里參加升國旗儀式,有時候還會來打籃球,逢年過節大家都要在這里唱歌跳舞。”
白玉縣依托現有文化建設項目,切實為全縣156個村建起了文化院壩和農家書屋,安裝了路燈、籃球架,配備了電視、音響、遠程教育設備,購置了各類書籍及健身器材。目前,文化院壩和農家書屋已成為農牧民群眾茶余飯后的好去處。
“通過文化浸潤行動,群眾精神面貌變化很大,學文化、尋致富路的人也漸漸多起來了。”澤科言語之間充滿自豪。
今年以來,白玉縣開展“文化進萬家”“歡樂下基層”等文化下鄉活動13場次,覆蓋行政村111個,觀眾達到15980余人。開展文化浸潤行動,大力挖掘和收集文化資源,著力把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融入農牧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用有特色、有底蘊、
有溫度的優秀文藝作品感召人、教育人、鼓舞人,并在占領農牧區思想文化陣地的同時,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創造美好生活的沖天干勁和火熱激情。
無規矩不成方圓,法治建設是鄉村治理的“定海神針”。
普及法律知識,增強農牧民群眾法治意識。今年以來,白玉縣政法部門組成法治宣講工作組,圍繞“兩講一清楚”,深入基層“送法下鄉”,17個鄉鎮實現法治宣講全覆蓋。據統計,目前,全縣已開展法治宣講116場次、法律咨詢活動13場次,發放“公證便民卡”以及各類藏漢雙語法制宣傳資料、讀本15000余份,受教育人數達13400余人。扎實有效的法治宣傳教育,讓廣大農牧民群眾逐步養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思想和行為自覺。
文化浸潤長精神,法治普及強意識,廣大農牧民群眾在文化與法治的熏陶中改變了觀念、提高了素質、集聚了能量,以嶄新姿態和豪邁激情昂揚闊步奔康路。
感恩奮進有作為
6月11日,在阿察鎮街上,記者看到一處服裝加工店,店里擺放著各色質地考究的服裝面料和時尚的藏族服裝,幾位藏族青年有的在操作縫紉機、有的在手工精心制作藏裝,一個個子高挑的藏族青年在旁不停指點叮囑。
他,就是在熱,白玉縣祥陽措青年悅民族服飾商貿有限責任公司經理。在熱是納塔鄉納塔村的牧民,他通過不斷努力,創造了自己的服裝品牌,有了自己的商標標識,招收10名貧困戶為員工,教他們掌握了縫紉技術。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熱激發內生動力加油干的實例帶動和影響其他村民致富。“我們是看著在熱一步一步發展起來的,我們也要努力加油干。” 納塔村村民其美澤仁在向在熱“看齊”。
緊扣物質和精神“雙脫貧”“同奔康”,白玉縣實施典型示范行動,圍繞培育新型農牧民目標,發現并樹推一批活躍在田間地頭、草原牧場的先進典型,讓農牧民群眾身邊的典型立起來、活起來,做到村村有典型、鄉鄉有榜樣,讓群眾學習有方向、看齊有標桿,形成了人人學先進、后進趕先進、先進更先進的濃厚社會氛圍。
典型在帶路,文明在引領。6月10日,記者走進燈龍鄉洞拖村,只見屋舍儼然、庭院整潔。走進村民伍金色郎家,地面干凈無塵,鋼爐擦拭锃亮,廚具擺放有序,藏床上被子折疊成“豆腐干”,衣柜里衣服整齊懸掛,讓人看著賞心悅目。隨機又在伍金色郎的幾家鄰居走訪,皆是如出一轍。尼瑪初告訴記者,洞拖村以往是“廁所露天在村頭,牛欄羊欄隔床頭,飲水衛生無保障,污水橫流撲鼻臭”,自從開展“陋習革命”后,村莊一下子就變了樣。
無獨有偶,6月11日,在麻絨鄉格塔村,記者見到駐村干部正在為村民澤仁拉姆家懸掛“六星”評比匾額。該鄉在開展以“愛國感恩、文明教養、環境衛生、法治建設、和美家庭、內生動力”為內容的“六星”評比活動中,對7個村進行抽查,評出先進村和后進村,以此表揚先進鞭策后進。
贈科鄉是遠近聞名的“乞討鄉”,該鄉開展革除“流浪乞討陋習”專項行動,綜合運用經濟、行政、司法等手段,加大對乞討人員懲罰力度,指導村級組織將“流浪乞討與國家惠民惠農政策資金掛鉤”, 納入鄉、村規民約,以村民自治方式加大約束力度,截止5月30日,經調查、摸排等形式,發現該鄉外出乞討人員共8名,現已勸返并進行處罰,在以往外出乞討人員的比例上降低90%,該鄉乞討陋習整治工作已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開展文明引領,著眼于提高農牧民文明素質和農牧區文明程度,著力倡導新風尚、建設新家園,推動農牧區環境美起來、鄉風民風美起來,實現農牧民思想觀念大轉變、行為習慣大改善、文明程度大提升。
開展“潤育工程”,實施“六大行動”,白玉縣農牧民思想觀念明顯轉變、主動脫貧意識明顯增強、致富激情明顯高漲、法治思維明顯養成、精神風貌明顯改觀、發展能力明顯提升、生活環境明顯改善、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實現物質與精神“雙脫貧”“同奔康”。
長跑“沖刺”,最后是關鍵。2020年,白玉縣將與全國全省全州同步小康,脫貧攻堅進入攻城拔寨關鍵期,在新時代的偉大征程上,“奮斗”成為白玉的“座右銘”,白玉縣以更加頑強的斗志、更加堅韌的毅力、更加精準的措施,以奮斗的姿態攻堅克難。
奮斗在新時代,幸福在創造中。團結奮斗中的白玉人深切地感受到,幸福并不遙遠,幸福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