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黨政要聞 >> 瀏覽文章

記錄偉大時代 奏響奮進強音

四川日報    2018年11月08日

編者按

  今年11月8日,是第十九個中國記者節,這是所有新聞工作者共同的節日。永遠在路上,是這個群體最精準的寫照。把握正確導向,他們一直在路上。近段時期,我省新聞戰線深刻把握新時代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思想、使命任務和重點工作,全力以赴抓好各項部署落實,進一步提升我省宣傳思想工作水平,唱響主旋律、壯大正能量、提振精氣神,為治蜀興川事業發展提供堅強的思想保證和強大的精神力量。

  講好四川故事,他們一直在路上。我省新聞工作者深入田間地頭,走進工廠企業。他們奮筆疾書,捕捉鏡頭,講好四川故事,為新時代放歌,為新征程鼓勁。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評選結果中,四川媒體單位的9件作品獲獎,其中四川日報報業集團有4件。

  這些獲獎作品背后,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獲獎者們又有哪些感言?在新聞工作者自己的節日里,請傾聽他們的故事和心聲。

      深山里“走人戶”走出佳作

      □任鴻

  每次見面,巴中市平昌縣得勝鎮獨柏村的吳禹益大爺總是喜歡在院壩里擺起一條長凳,與川報記者好好擺上一會龍門陣。他眼前的這個小伙子,從2014年開始,就常來“走人戶”,從院子里的雞鴨到廚房里的飯菜,總喜歡看個不停,問個不停。

  2017年1月22日,四川日報刊發稿件《新房子只見樓梯不見樓》,用一篇不長的通訊報道了吳禹益“住新房、有新味、興新業”的生活巨變和嶄新的精神面貌。這篇作品,也在今年摘獲了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為何要持續到深山里的貧困戶家“走人戶”?11月7日,該文作者龐峰偉道出緣由,2014年上半年,他走訪了幾個月,最終在巴中市認真選取5個點位,從脫貧攻堅、紅色文化、生態旅游等視角長期跟蹤觀察。貧困戶吳禹益引起了他的注意。吳禹益一家,曾經住房不安全、無產無業、沒有精氣神,是大巴山區貧困戶的典型代表。前幾年,到吳禹益家,龐峰偉印象最深的,除了破舊的房屋,就屬“味道”了。在土坯房的客廳里采訪,豬圈里的糞臭味飄到客廳,刺鼻難聞。廁所,就是豬圈旁搭兩塊木板,得捏著鼻子“方便”。幾次“擺龍門陣”,吳大爺都提到一個心愿:能在離世前,給孩子蓋個“暴雨天能踏實睡覺的結實房子”。

  近年來,我省脫貧攻堅取得了巨大成就,這在吳禹益身上也有了生動的體現。

  得知吳禹益一家在2016年底易地搬進了新家后,川報記者立即前往采訪,并發現了“新房子只見樓梯不見樓”的怪現象,成功挖掘出推進易地扶貧搬遷的正面典型——既從實際出發,堅持量力而行原則,符合國家政策,又著眼長遠,激發貧困群眾內生發展動力。

  這篇報道在行文上用“望、聞、問、切”四字對文章作了切分。據編輯此稿件的四川日報首席記者梁現瑞介紹,之所以選擇用“望、聞、問、切”四步診療法的結構行文,是希望在形式上有所突破與創新,用新穎的形式,樸實的語言,畫面感強的描述,讓老百姓看得懂、愿意看這篇新聞報道,以小見大、弘揚主旋律、記錄時代變遷。

  報道經四川日報和川報觀察客戶端刊發后,迅速被人民網、新華網等數十家媒體轉載。當地的這一創新做法因此得到關注,成為四川脫貧攻堅工作的創新案例之一,陜西、重慶等地還組隊前來取經,推動四川經驗在全國一些同類地區因地制宜推廣。

      感言

  四川日報首席記者梁現瑞:記者就像種田人,唯有踏踏實實在一線,認認真真“走轉改”,才可能真實見證并記錄新時代。一個年輕“莊稼漢”的秋收背后,是許多幕后前輩的無私幫助,向他們致敬!在脫貧攻堅的火熱實踐中,期待收獲的貧困老鄉們也正在努力耕耘,同樣向他們致敬!

      傳播量百萬級爆款源于不斷的創新

      □任鴻

  “四川在線網絡專題《打開這幅手繪長卷,帶你一起‘川’越5年》獲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網頁設計類二等獎。”11月初,獲獎的消息傳來。作品的主創之一,四川日報微博微信主編張運驕難掩激動之情,“榮獲中國新聞獎,對我們來說,是最高的職業肯定。”

  時間回到2017年,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召開前,四川日報微博微信聯合四川在線提前策劃、推出“‘川’越5年”手機端網頁作品。作品不僅引爆四川人的朋友圈,還被21個市州政務、媒體官微轉發,傳播量高達百萬級。

  這個新媒體爆款是如何誕生的?張運驕向記者講述了創作過程。

  “創作團隊提前一個多月就開始策劃。大家覺得,新媒體產品一定要可視化,并要用‘小切口反映大主題’,選擇能夠引發共鳴的事件場景,還原呈現,讓讀者可知可感。”

  總體思路確定后,接下來是創意。張運驕說,通過“頭腦風暴”,創意誕生了,就是用手繪水墨畫長卷來反映四川5年來災后重建、交通建設、脫貧攻堅等重大成就。“我們希望通過手繪水墨畫較好地還原新聞現場。同時,利用繪畫作品豐富的色彩、較強的視覺沖擊力感染讀者。”

  初稿成形后,團隊又提出給作品加入場景動畫交互的創意。“這是作品的點睛之筆。”張運驕說,增加交互環節,可提升作品的趣味性和代入感。為此,團隊設計了8個交互場景,讀者可點擊屏幕讓中歐班列發車,讓四川最后的“無電村”通電,讓民航客機C919在天府國際機場降落,等等。

  “一個多月的創作,我們盡量做到精益求精,不愿舍棄任何一個好的創意。”張運驕回憶,“離作品推出還有幾個小時時,大家想到要讓圖中的大熊貓‘滾’一下,來展現大熊貓的‘萌’。于是,團隊又加緊分工合作,為作品再添亮點。”

  張運驕說,這些細節上的創意都是作品能獲獎的關鍵。但她認為,能生產出傳播量百萬級的新媒體爆款,靠的不是“走運”的靈光一現,而是長期的積累。“創新,是我們工作的日常。我們每天都會進行‘頭腦風暴’,在包裝新聞稿件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創新能力。”

  收獲中國新聞獎,興奮之余,張運驕和同事們不敢“沾沾自喜”。“現在回頭去看這幅作品,顯得有點‘稚嫩’了。”張運驕告訴記者,新媒體技術更新特別快。比如,作品中需要讀者去啟動的動畫交互場景,現在的技術直接就能實現自動播放。“創新,永遠在路上!”張運驕感慨。

      感言

  四川日報微博微信主編張運驕:新媒體編輯不是新聞的搬運工,而是化妝師。要當好新媒體編輯,不僅要加強日常的學習積累,提高相關信息和知識的更新率,還需要“打開腦洞”做加法。這樣才能呈現出更豐富、有趣、易讀的新聞產品。

      走出演播室走進群眾心坎里

      □鐘振宇

  11月7日,立冬,一場冷空氣襲來,高原大地銀裝素裹。而康巴衛視的工作人員卻忙得熱火朝天,他們正在加緊翻譯、完善節目在尼泊爾傳播的合作協議文本。

  剛剛榮膺中國新聞獎國際傳播類二等獎的《主播走基層·見證新景象》節目,是反映藏區群眾真實生活面貌的一組系列報道,在海外反響很好。“最近尼泊爾天利文化出版公司發來深度合作邀請,年底前,工作人員將再赴尼泊爾,就更大范圍的落地覆蓋、傳播交流等進行談判。”康巴衛視總編室主任鄧春說。

  去年,為迎接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康巴衛視就如何展示四川藏區發展新成就、新面貌開啟了“頭腦風暴”。經過反復碰撞,安排主播走基層的創意浮現出來。康巴衛視新聞部主任茍小華說,如果通過主播的視角去觀察藏區,講出的故事或許更有味道,觀眾也更愿意收看。

  這是一次創新,更是一種挑戰。在短時間內密集安排多位主播走出去,反對的聲音不少。但康巴衛視編委會統一思想,堅定支持多位主播走出去——通過主播相互支援、提前錄制、檔期調整等方式,既保障正常的播出運行,也讓承擔任務的主播全身心投入到新的工作任務中去,打造出精品系列報道。

  爐霍縣蝦拉托村的百合花基地,村民卓瑪手把手教他們播種百合花種子;九龍梅花鹿養殖基地,他們感受到帥氣小伙兒楊過在創業路上的叱咤風云;從黑水到若爾蓋的路上,遭遇大雪,他們一口干糧一口冰凍山泉……

  三路人馬行走基層、蹲點村寨。通過在田間地頭的所見、所聞、所感,直觀、鮮活地講述了四川藏區各地欣欣向榮的發展狀態及干部群眾勤勞致富、脫貧奔康的火熱面貌。

  “當我重返演播室和往常一樣準備播報新聞時,我想起卓瑪,想起楊過,想起那些掛滿淳樸笑臉的老人們。”主播扎西措說,想到這些,工作的煩悶枯燥一掃而光。

  最終,康巴衛視的這檔系列報道同步在尼泊爾播出,展示了今日雪域高原社會經濟發展的嶄新形象,得到旅尼藏胞的好評。感言

  康巴衛視新聞部副主任、首席主播啟米翁姆:從高山峽谷到遼闊草原,這一路,我們為努力付出的故事而感動,為脫貧奔康的百姓而欣喜,為高原呈現的新景象而鼓舞。作為康巴衛視的新聞工作者,我們深知自己的根在藏區。深入基層、走進百姓、貼近生活,帶給我們的是充實、溫暖、踏實……而這樣的真切感受在靚麗的主播臺上是不會有的。對于我們,每一次行走高原的經歷,都是自己新聞路上的力量源泉!

      3分24秒的視頻為何引來8000萬次收看量

      □鐘振宇

  11月6日,“川港澳合作周”活動在香港拉開序幕。當天,四川廣播電視臺旗下《四川觀察》制作的一部相關主題H5動畫宣傳片,在微信朋友圈里火熱傳播。

  “這是我們‘融合’實踐的又一新媒體產品。”主創團隊負責人岳學淵說,去年,川臺在十九大開幕當天推出的原創說唱視頻《總書記說四川話你聽過嗎》,把高冷的政經題材,做成了老百姓喜聞樂見、爭相轉發的好作品。日前,這一作品獲得了中國新聞獎首次設立的融媒創新類二等獎。

  在不少川臺人眼里,這部獲獎作品對臺里的啟示是深遠的。

  《四川觀察》客戶端上線首日,有一句刷屏的話,“茍日新,日日新”。這也成為川臺人投身新媒體后,每天都在思考的一句話。

  如何展現四川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昂揚姿態和堅定信心?岳學淵回憶,面對新任務,大家以“四川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安逸”為創意點和切入點,展開策劃創新。

  在四川的生活感受到底怎么樣?“懸崖村”如今變了嗎?大家的腦海中浮現出了大量內容。在考量視頻流量的前提下,如果用傳統的方式制作,網絡傳播必定受限。岳學淵介紹,團隊大膽地以音樂為主線,海采為形式,在創意音樂中見人、見事、見主題,并濃縮在3分24秒中。

  思路的創新,離不開內容的深度和高度。反復學習相關文件、政策后,四川觀察聯合直播四川聯盟的成員電視臺,派出多個制作小分隊趕赴各地,圍繞災后重建、脫貧攻堅、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從我省創業先進、參會黨代表和街頭群眾等18位對象那里,采集了大量鮮活的鏡頭和語言。

  “面對大量的語言片段,我們發現,現有音樂素材庫中的音律無法搭配,情感無法呈現。”主創團隊中的音樂編輯們,對照文案反復吟唱,根據18個對象、18個情節,通宵原創了一首3分多鐘的曲調,并反復制作音調,最終讓整個作品輕松愉悅、朗朗上口,融思想性和趣味性于一體。

  十九大開幕當天,作品一發布,就成為網絡爆款視頻。目前,視頻全網播放量累計突破8000萬次,網友紛紛點贊留言。

       感言

  主創團隊:在作品的創作上,我們一直堅持兩個字,一個是新、一個是真。在媒體融合發展過程中,我們感覺到了巨大的壓力,也看到了機遇。我們常說,“之前的生活是24小時待機,現在的生活是24小時開機。”因為融合創新,沒有現成的路,唯有探索走下去。請相信,我們將一直堅守在這里不斷努力,做出符合時代傳播規律,有溫度、品質、思想性的作品。




  • 上一篇:省紀委監委公開曝光4起涉黑涉惡腐敗和“保護傘”問題典型案例
  • 下一篇:致全省新聞工作者的慰問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