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 2020年07月16日
□劉培林
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這一重要戰略謀劃對于形成合理的國土開發利用格局和區域協調發展格局,進一步拓展戰略回旋空間具有重大意義,有利于我國改革開放從沿海地區向內陸地區縱深推進,助推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對外開放新格局,更好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
一極之謀
新時代立足現代化大局作出的順應發展規律的戰略謀劃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指出,新形勢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要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調整完善區域政策體系,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增強創新發展動力,加快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系統,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增強其他地區在保障糧食安全、生態安全、邊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
我國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并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正是我國這樣一個巨型經濟體面向現代化目標作出的順應區域發展規律的戰略謀劃。
廣泛的國際區域發展的空間維度規律顯示,人口和經濟活動在空間上并非均勻分布,而是相對集中地分布于少數區域。有兩方面原因:一是有些區域自然條件不適合承載大量人口;二是如此分布可節約公共服務成本和交易成本,促進人員和企業互動從而促進創新。人口和經濟活動的主要集聚地,多是沿海地區和內陸地區點狀的都市圈。我國面向現代化的國土空間開發利用格局,也將遵循同樣規律,呈現類似格局。目前我國沿海地區積聚了大量人口和經濟活動。未來,在東北、中部和西部廣大國土空間上,類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這樣少數資源環境承載力強的都市圈,也將成為人口和經濟活動的重要集聚地。
廣泛的國際區域發展的時間維度規律顯示,大體上要經歷兩個階段的演變才能形成上述國土空間集聚開發利用格局。世界銀行《2009年世界發展報告:重塑世界經濟地理》的研究表明,在發展的早期階段,隨著一個經濟體由低收入國家發展成為人均收入為3500美元的下中等收入國家,城市人口的比例也將從10%劇增至50%。當一個經濟體人均收入介乎3500美元到1萬或1.5萬美元之間時,人口和生產會向國內某些條件優越的先進地區進一步集聚。我國目前正處于這個階段,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提出,是新時代立足現代化大局作出的順應發展規律的戰略謀劃。
一極之重
促進形成面向現代化的國土開發利用格局和區域發展格局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對形成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的國土開發利用格局和區域發展格局,具有多方面意義。一是可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帶動西部大開發在新時代邁上新臺階,有力地推動西部和東中部同步現代化。二是有效對接并推動其他國家戰略部署的實施,包括長江經濟帶發展、“一帶一路”建設和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等。三是通過集聚人口和經濟社會活動,減輕西部廣大國土空間上因為人口和經濟活動散布而帶來的生態環境壓力,形成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國土開發空間,促進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格局的形成。四是帶動國家層面的區域協調發展。以省級經濟體為單位衡量出來的東西部差距,遠遠大于以省會城市和地級市為單位衡量出來的東西部差距。未來我國區域協調發展過程,很大程度上將同一化于城市化進程中。把人口和經濟活動積聚到都市圈,將有力帶動西南地區縮小與全國的發展差距。
成渝地區歷來就有著獨特的優勢,新中國成立后,在三線建設中發揮了重大作用;改革開放以來,始終是西部重要增長極。進入新時代,發展水平更高,條件更好。一是經濟盤子大,輻射帶動能力強。川渝兩地2019年地區生產總值超過7萬億,其中,成渝雙城地區生產總值超過4萬億,常住人口近4800萬,市場潛力大,勞動力資源豐富。二是產業基礎雄厚。在機械設備、計算機、集成電路、液晶顯示屏、航空航天器制造、醫療設備制造、汽車、非金屬礦物制品等領域的產能和技術在全國都占有重要地位,并在近年保持著高速增長的勢頭。三是創新要素富集。成渝地區的創新資源和人才儲備在全國位列前茅,是我國重要的國防科工研發和生產基地。區域內有高等院校上百所,擁有一大批國家級科研機構,其中有些機構堪稱大國重器。四是對外聯通性隨著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很大改善。雖然地處西南腹地,但位于“一帶一路”、長江經濟走廊的交匯點,隨著國內公路鐵路、內河航運網絡建設和中歐班列、國際陸海新通道的開辟、運營與發展,成渝地區與我國廣大地區,與歐洲、東南亞、南亞聯通性顯著改善。
一極之要
打造高質量發展增長極須圍繞“人”展開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需要多方面的努力——要統籌謀劃相關城市的發展戰略,合理安排各地產業發展重點;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壯大產業規模;在相關城市之間形成更加通暢、便捷的交通物流體系;實現綠色發展,形成綠色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更好踐行生態文明理念;實現包容發展,為人民提供公平發展機會,不斷改善收入分配,縮小收入和財富差距,持續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等。所有的工作都應圍繞“人”這個因素展開。既要通過深化改革積聚人才和人口,又要通過深化改革激活人才和人口當中蘊含的創業、創新、創富活力。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城市的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對優越。在區域內積聚更多人口,既是擴大市場規模、積聚生產要素的內在要求,也是減輕其他資源環境承載力弱、長期發展潛力低的地區的生態環境壓力,在長江上游地區更好實現共抓大保護的內在要求。實現積聚更多人口,目前需要統籌謀劃成渝地區,放開戶籍制度,率先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加快城市化進程;在住房、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做出一體化部署,促進人口真正融入;深化要素市場改革,率先探索和完善跨省的建設用地、補充耕地指標交易機制;在繼續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保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基礎上,率先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將附著在宅基地、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等上的潛在財富轉化為可流動和優化配置的權益;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化手段,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終身學習的平臺和機會,持續提升人力資本水平,保持人力資本結構、規模與產業發展的匹配度。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還要在和東部沿海地區的相互競爭中不斷推動產業升級。而產業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需要下大力深化改革,營造第一流的營商環境,積聚充沛的企業家和創新人才隊伍。還要積極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搶抓機遇,發揮好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創新優勢和產業優勢,通過提供特殊優惠的創業、創新環境,吸引海外企業家和創新型人才,彌補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基礎研究短板,夯實產業鏈條薄弱環節,將產業鏈向高端環節不斷延伸。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