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 2020年08月14日
□川報記者 張庭銘 丁寧
“你看,這個線頭應該這樣處理……”8月12日下午4點,當記者來到涼山州昭覺縣城北鄉昭美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時候,50歲的彝族居民吉覺伍呷正和4位鄰居坐在凳子上一起縫制查爾瓦。
自2個多月前從30多公里外的且莫鄉高山上搬下來,只要天氣放晴,吉覺伍呷下午都會帶著小板凳到社區門口和鄰居們聊天。“這些板凳都是我們自己買的,住進了新居再坐地上不好意思。”吉覺伍呷搓著羊毛細線對記者說。
昭覺縣是涼山州尚未脫貧的7個縣之一。為了幫助當地群眾脫貧奔康,從今年5月10日開始,當地陸續動員住在山上的1.8萬貧困戶搬進位于縣城周邊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這其中,就包括吉覺伍呷一家人。
搬進新家,讓在山上生活了50年的吉覺伍呷高興不已。但是,沒過多久,她和鄰居們發現有些不習慣。為啥?昭美社區工作人員經常提醒大家一些老習慣要改,“比如坐地上。”
“從坐地上到坐板凳,別看事情小,背后其實是群眾搬進新居后的移風易俗問題。”昭美社區臨時黨支部書記白旭說。
從今年5月起,36歲的白旭被抽調到昭美社區擔任臨時黨支部書記,負責安置和治理工作。在他看來,隨著大家從山上搬進縣城新家,基本的硬件設施都差不多達標了,但是一些行為習慣還不好,“目前,移風易俗已成為臨時黨支部的重點工作之一。”
工作如何推進?群眾不理解咋辦?“只好用笨辦法+巧主意了。”白旭告訴記者,笨辦法就是社區組織縣上的幫扶干部和社區15名干部進入居民家中普及示范相關行為習慣。按照規定,在共有36棟樓的社區中,每名干部必須包2棟進行入戶示范。
巧主意又是什么?“那就是制定村規民約。”白旭說,臨時黨支部成員和村民一道已通過了20條居民公約,明確了需要禁止的行為等,詳細規定了做得好的有什么獎勵。“另外,我們還從每棟樓的居民中選出樓長進行自治監督。”
“剛開始的時候,大家都沒有上心。”白旭回憶道,6月初,有居民坐在地上被樓長發現。得知情況后,白旭到現場提醒。這樣一來二去,坐地上的人少了,坐板凳的人多了。
“其實,提醒只是一種手段,更重要的是要養成良好習慣。”在白旭的計劃中,提醒只是第一步,后續還將貼出紅黑榜,定期對做得好的和做得差的進行公示并對做得好的進行獎勵,“等你下次來的時候,我們社區的面貌肯定會比現在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