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 2020年12月14日
“新發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新認識,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理論指引和實踐指南。”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結束后,連日來,我省廣大干部群眾對新發展理念展開熱議。
新發展理念指引下,“十三五”以來,我省經濟總量超過4.6萬億,位居全國第六。從速度效益看,2016年至2019年,我省人均GDP超過5.5萬元,年均增長7.2%,增速較全國高出1個百分點。
進入新發展階段,如何繼續堅定不移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廣大干部群眾結合自身實際,熱烈討論。
要有持續性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絕非朝夕之功
新發展理念在“十三五”實踐中取得明顯成效,但踐行這一理念,促進高質量發展絕非朝夕之功。
“新發展理念仍是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的發展指揮棒。”省經濟和社會發展研究院院長魯榮東認為,新發展理念中,創新發展排在第一位,是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
企業對通過持續創新實現高質量發展深有體會。美好置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公司總經理陽旭說,建筑行業長期存在生產方式粗放、勞動效率低、資源消耗大、科技創新不足等問題。“這幾年,用工難、用工貴成為行業痛點,與其在傳統領域廝殺,不如主動開辟新路。”陽旭說,公司通過技術創新,使用裝配式建筑等工業化手段減少人力投入,實現轉型升級。
“當前,我省產業仍處于國際分工產業鏈價值鏈中低端,產品和服務的質量還不能滿足多層次、多樣化市場需求,客觀需要繼續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省經濟和信息化廳廳長朱家德表示,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說是新發展階段指導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堅持的原則和主線。”
基層干部對此也很有感觸。廣安市前鋒區觀閣鎮鎮長李志斌說,脫貧攻堅讓村民致了富奔了康,但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發展差距依然明顯,鄉鎮要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仍然要將新發展理念貫穿到基層工作全過程,增強發展協調性整體性。
堅持系統性新發展理念要求不能顧此失彼更不能相互替代
新發展理念五大方面是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的集合體,不能顧此失彼,更不能相互替代。
“我們在涼山的產業扶貧就是案例。”好醫生藥業集團董事長耿福能介紹,從1996年開始,好醫生集團在涼山推廣中藥材種植,不僅幫助集團公司生產出高質量的中藥材,還帶動彝族貧困群眾脫貧奔康。“既協調了當地區域發展水平,又和老百姓共享了發展成果,實現協調和共享兩個發展理念的有機統一。”
在川威集團總工程師謝建國看來,綠色發展就是創新發展,創新發展需要綠色發展。他說,近年來川威推進節能減排和結構調整,從“鋼鐵川威”向“釩鈦川威”轉型過程中,各項技術經濟指標達到區域一流、全國領先,現正與華為、阿里云等公司合作進行產業數字化改造,進一步將“綠色”和“創新”緊密相連。
開放則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支撐。省商務廳廳長劉欣表示,四川對外開放已迎來RCEP協定簽署實施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大戰略,為全省實現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創造了難得機遇,四川將深化“四向拓展、全域開放”,著力在拓展開放空間、發展開放型經濟、提升開放平臺和優化開放環境上尋求更多突破、取得更多實效。
魯榮東建議,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要系統性地踐行新發展理念,辯證處理創新、協調、綠色等發展理念之間的關系,科學地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適當突出中心城市帶動作用和強化資源的市場化配置,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力,增強其他地區在保障糧食安全、生態安全等方面的功能。
找準著力點做強實體經濟重點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最近,廣安市鄰水縣聯手重慶市渝北區建設的川渝高竹新區,正探索如何跨省域一體化發展,將新區打造成為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試驗區、產城景融合發展示范區。“初步計劃先細化集聚發展先進制造業,抓好項目推進,把前期工作先干起來。”鄰水縣委書記黃永鴻表示。
“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點,就是做優做強實體經濟,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朱家德說,產業鏈供應鏈是經濟循環暢通的關鍵,我省將通過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區域產業協調發展,來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實現上下游、產供銷有效銜接、高效運轉,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
對此,省委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宏觀經濟組副組長、西南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丁任重認為,在產業布局上,川渝兩地要共同發展新產業、新業態,積極布局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5G等新興產業;要立足全球趨勢、國家戰略和成渝地區信息經濟基礎優勢,高度關注顛覆性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重點培育太赫茲、儲氫儲能、腦科學與類腦研究等引領產業方向的未來產業。同時,要擴大產業分工協作,共同做大區域優勢產業。
基層已開始行動。李志斌正著手籌建“農村勞動力合作社”,由鎮上統籌建立勞務公司,整合全鎮現有勞務資源,讓勞動力流動起來,服務產業錯位發展。同時,謀劃利用該鎮外出輕紡工人集中優勢,培育場鎮小微輕紡加工坊,把工廠開在場鎮上,讓村民農忙時不誤活、閑暇時有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