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黨政要聞 >> 瀏覽文章

四省區黨媒聯動,代表委員熱議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創建鄉村振興示范區形成可復制推廣的經驗

四川日報    2021年03月09日

      黨媒聯動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代強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劉燕娟

云南日報記者 張瀟予 張寅

寧夏日報記者 毛雪皎

  前不久召開的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莊嚴宣告,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如何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接續推進脫貧地區發展的新征途上,再立新功?全國兩會期間,四川日報全媒體聯合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云南日報、寧夏日報,邀請來自川、湘、滇、寧的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建言獻策。

話脫貧

變化翻天覆地,千年夢想圓在今朝

  “翻天覆地!”住川全國政協委員、涼山州人大常委會主任達久木甲激動地形容脫貧攻堅戰帶給涼山的變化。

  作為中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涼山州累計脫貧105.2萬人,11個深度貧困縣成功摘帽。”達久木甲感嘆。

  和涼山州類似,有著500多年歷史的云南省騰沖市清水鄉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也在這場脫貧攻堅戰中發生了巨變。

  “泥水路變成了水泥路,籬笆房變成了小庭院。”住滇全國政協委員、云南省工商聯副主席徐建國說,如今的司莫拉,已成為熱門旅游打卡地。

  這夢,也圓在精準扶貧首倡地——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三溝兩岔山旮旯,紅薯洋芋苞谷粑;要想吃頓大米飯,除非生病有娃娃”,這首苗歌描述的是湘西州十八洞村過去的面貌。

  “8年來,十八洞村打造了千畝精品獼猴桃基地,發展生態旅游業和以苗繡為主的手工藝加工業,全村人均純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2020年的18369元。”住湘全國政協委員、湘西州政協副主席石紅說,如今十八洞村唱起新苗歌——“苗家住在金銀窩,境內自然資源多,精準扶貧來領航,戶戶脫貧奔小康”。

  這夢,還圓在全國最大的易地單體生態移民扶貧集中安置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紅寺堡區。親歷并見證移民搬遷安置的全國人大代表馬慧娟感嘆,紅寺堡區建區20多年來,接納了南部山區約23萬貧困群眾在此落戶安家、脫貧致富。搬遷來的群眾發展枸杞、葡萄、黃花菜等產業,開發耕地70余萬畝。

謀振興

繼續奮斗,接續推進脫貧地區發展

  回望來路,成績舉世矚目;征途漫漫,惟有繼續奮斗!

  “實現從脫貧到致富,仍將是一個較長期的過程。”達久木甲坦言,涼山州脫貧地區產業發展基礎還較脆弱,農村人才仍比較缺乏,人居環境治理尚待加強,群眾內生動力還未完全激發,基層組織建設還比較薄弱。

  如何接續推進脫貧地區發展?達久木甲建議,支持涼山州創建全國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示范區,加大產業發展支持力度、務工就業、鄉村建設和治理、幫扶力量和人才隊伍等長效政策支持力度。

  創建鄉村振興示范區,形成可復制和推廣的經驗——代表委員們所見略同。

  “湘西州是湖南省唯一的西部大開發地區,全州8縣(市)都符合中央意見中提出的‘在西部地區脫貧縣中確定一批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集中支持’這一條件。”石紅建議,將湘西州8縣(市)納入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支持湘西州創建全國脫貧地區鄉村振興示范區。

  “在云南在騰沖,像司莫拉佤族村這樣有民族特色、有旅游資源、有發展潛力的村寨比比皆是。”徐建國說,司莫拉的未來發展應以“民族文化示范村”為抓手,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努力實現民族團結進步與鄉村振興同步推進。

  “要整合機場、熱海、佤寨、古村、茶山等資源優勢,以中寨為核心,把‘大中寨司莫拉’建成一個集鄉村生態農業觀光體驗、民族風情體驗、‘司莫拉經驗’示范學習等為一體的鄉村振興示范區。”徐建國說。

  馬慧娟則建議,把紅寺堡區打造成全國易地搬遷脫貧致富示范區。







  • 上一篇:五省代表委員探索東西部協作的“新使命”
  • 下一篇:聽!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脫貧奔康的心聲

  • 本文地址: http://www.mtl1611.cn/html/xw/dzyw/68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