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1年06月24日
瀘定橋小學的學生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開主題班會活動。
◎本網見習記者 周燕 文/圖
從一塊黑板一支粉筆到現代化多媒體設備、網絡教學;從土坯房、泥土地,到高標準教學樓、塑膠操場;從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到邁向均衡發展、特色發展新臺階,學生逐漸從“有學上”轉變為“上好學”……
春風化雨潤桃李。一路走來,我州始終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不斷探索教育發展之路,均衡優化教育資源,辦學條件持續改善,教育信息化建設步伐持續加快,通過實施十五年免費教育和多項資助政策,不斷筑牢教育基礎、強化教師隊伍、提升硬件設施。
解放前,我州僅有少量的官話學堂、私塾和寺廟(教會)學校。新中國成立后,我州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推行藏(彝)漢“雙語”教學、民族寄宿制教育和繼續教育,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兩基”攻堅計劃、“民族地區十年行動計劃”、涉藏地區“9+3”免費教育計劃,民族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目前,全州形成了幼兒教育、義務教育、高中(中職)教育、高等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完備的教育體系。
如今,全州教育呈現出蒸蒸日上、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內蘊巨大活力,外顯獨特亮色,在發展史上書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教育事業駛入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軌道,開啟教育現代化新征程的畫卷正徐徐展開。
從“沒學上”到“上好學”
“我小時候在農村上學,村里山大溝深,我們村里還沒有幼兒園和小學,需要走山路到其他村讀書,早上5點天沒亮就要起床,晚上回家時太陽也落山了,特別是冬天下雪,還要提個火爐子。學校是土坯房,坐的是泥凳凳,學生寫字是在地上畫的方框框,每天回家都是‘泥猴子’。現在,教室寬敞明亮,桌椅新、書本全,學生們一個比一個干凈,一個比一個可愛,而且都用上了多媒體教學設備……”說起教育事業的發展,康定市東大街學校二年級學生家長黃德麗感慨萬千。
黃德麗所言也是我州教育變化的一個縮影。教育教學質量是教育事業的生命線,是教育工作的靈魂。近年來,我州以辦人民滿意教育為目標,大力推行教育改革,著力改善辦學條件,不斷深化素質教育,全力保障教育公平,走出了一條科學發展之路。
在大渡河畔的丹巴縣水子片區學校,藝術周活動正在開展,歌聲悠揚、舞步陣陣。孩子們節日盛裝、歡歌笑語,老師們正在籌備節目,零星飄落的雨點完全無法澆滅師生的熱情。據校長介紹,學校建有信息化校園安全管理室、多媒體教室、音樂室、科學實驗室、美術教室、網絡計算機教室、閱讀中心等設備先進、設施齊全、功能現代的教學功能室。
在九龍縣踏卡小學,一群孩子正在樹下嬉戲,那種課余的歡愉在孩子們童真的臉上一覽無余,一名接送孩子的家長告訴記者,“過去那種煙熏火燎的石頭砌的教室已經看不到了,我們讀書的時候在教室的后面有一個大火塘,老師在前面教,孩子們就圍坐在火邊一邊取暖一邊聽課,現在娃娃些的教室保暖措施一間比一間好。過去我們背上玉米饃饃上學,現在的娃娃吃的東西兼顧營養搭配,再也找不這么好的時代了。”
理塘縣濯桑鄉下汝村5歲的格絨,就讀于下汝村幼兒園,現在簡單的漢字、拼音、藏文字母能認得到,從1可以數到20,唱兒歌跳藏舞特別開心,這讓父親曲云十分高興,不然像以前只好在家中玩耍或帶到放牧的草場、勞作的地里。每次父親帶她上縣城,格絨都十分羨慕城里的孩子能背上小書包上幼兒園。“真沒想到,我家的小孩在村里就能讀幼兒園,還學到了知識。”曲云高興地說。
近年來,在解決學生“有學上”的同時,我州進一步把教育作為第一民生工程,擺在優先發展地位,加大公共財政對教育的投入力度,制定出臺了系列教育惠民政策,著力解決學生“愿上學”“能上學”“上好學”的問題。
脫貧攻堅實施以來,全州累計投入38.53億元,推進各級各類學校標準化建設,電子白板、一體機等一大批先進教學設備進入學校,全州各級各類學校辦學條件明顯改善、辦學能力全面提升、辦學容量全面擴展,義務教育階段城鄉發展差距不斷縮小。2020年投入十五年免費教育保障資金6.01億元,21.92萬名學生受益。同時加大對貧困家庭子女教育資助力度,為3.75萬人(次)貧困家庭學生發放資(救)助資金6377萬元。截止目前,全州共有學校846所,在校學生23.47萬人,專任教師1.37萬人,學校總占地面積745萬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積385萬平方米,學校成為當地“最美建筑”。
一項項教育惠民工程的實施,使我州教育事業煥發出勃勃生機。學有所教的逐步實現,為每一個孩子插上夢想的翅膀。今年15歲的拉姆在康定市民族中學讀八年級,她的夢想是“坐著飛機環游世界”。像她一樣,來自偏遠山區的農牧民子女,正在多媒體教室、電子琴教室、塑膠跑道等現代化設施一應俱全的康定市民族中學里讀書。“孩子們接受良好的教育,有機會改變自己的命運,阻斷貧窮的代際傳遞。”該校老師說。
從滿足基本教育需求到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我能夠讀小學、上大學、參加工作,如果沒有甘孜州教育的發展,也不會有我今天的發展。當我作為教育工作者走在農牧區看到建設美觀完善的校園時,總會從內心發出感慨。”白玉縣中學老師洛絨降措作為一名親身經歷者,對我州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深有感觸。
洛絨降措是地道的白玉人,他感受到的白玉縣教育的變化主要在思想觀念方面。他告訴記者:“過去,許多白玉人覺得教育可有可無,能挖到蟲草才是關鍵。現在,在閑聊的時候,白玉人都喜歡談論教育。”
基礎設施薄弱、師資人才欠缺、教育觀念落后,這是過去白玉縣教育的真實寫照。隨著各大專項工作的推進,白玉縣教育一改往日舊貌,順利完成了一次次跨越式發展。“十三五”以來,該縣先后投入6.24億余元新建了白玉縣第三完小、白玉縣城關第二幼兒園等學校,有力助推了辦學條件的改善和提升。同時,該縣還出資162.6萬元,用于表揚中考取得優異成績的師生。
近年來,我州按照國家“三通兩平臺”和“三全兩高一大”信息化建設總目標,累計投入4億元搭建了“123”甘孜智慧教育架構,即做強一個中心——甘孜智慧教育云服務中心、搭建兩類平臺——甘孜智慧教育A平臺和甘孜智慧教育B平臺、創建三級形態——州級創建“康巴網校”云平臺、縣級創建“智慧教育中心、校級創建“數字化校園”。
“123”模式甘孜智慧教育總體架構,實現了智慧教育廣覆蓋,有力推進教育均衡發展、融合發展、互動發展和跨越發展。“123”甘孜智慧教育的實施,教育信息化的祥云飄蕩在藏鄉山寨、惠及每位學子,師生們感受到教育現代化的巨大魅力,家長們對教育的滿意度大為提升。
目前,全州“校校通”覆蓋率達到91.74%,班班通覆蓋率達到100%,遠程網絡優質教學資源使用率達96.3%。全州師生網絡學習空間注冊數達13000余人。全州開展“高中直播式、初中錄播式、小學植入式、幼兒園觀摩式”四種遠程網絡教學模式和本土初中直播教學模式,形成了教育信息化“高端方式”解決涉藏地區教學質量低下的“短板問題”“整合統籌”結合“各級發力”的甘孜智慧教育經驗。
6月17日上午,康定中學的英語老師程遠友走進教室,第一件事并不是打開課本,而是開啟講臺前端的電子白板,點開一個視頻窗口。“同學們好,今天我們學習……”一個渾厚的男中音從視頻那端傳了過來。這是康定中學高二(6)班遠程教學直播的場景,視頻那端的聲音來自成都七中的英語教師。
這樣的授課方式,康定中學已堅持了近19年。2002年9月,該校加入成都七中網校,開始遠程直播教學。從此以后,學校每年都有考上清華、北大、浙大等重點大學的學生。
程遠友說,2002年以前,他未奢望過他的學生能夠走進清華大學的校門。2018年,當一封來自清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抵達康定中學藏族學生王志龍的手上時,程遠友熱淚盈眶,這是他教的學生中第二個考上清華大學的。
多年的摸索、磨合后,康定中學的教師們已習慣了遠程多媒體直播教學的形式,并形成一套符合本校學生實際的課堂教學模式。“我們的教師和七中教師實現四同步,即同步備課、同步上課、同步輔導、同步作業。”程遠友說。
在程遠友看來,七中網校不僅帶來優質的課堂教學,更重要的是大大縮短了青年教師成長周期。“以前我們通過拜師、結對幫扶等方式培訓年輕教師,但效果并不明顯。而讓一名青年教師用3年時間聽七中名師的講課,不僅掌握了該學科的知識點、重點、難點,以及教學技巧和方法。”程遠友說,剛開始,許多教師還對網校排斥,而現在,教師們沒課時都會爭先恐后地到網課班聽課。
程遠友說:“互聯網讓優質教育飛向‘洼地’。”他見證了我州大力發展遠程網絡教育,用信息技術解決偏遠地區教育發展短板問題。因為互聯網,程遠友的學生在康定就可以聽到成都七中老師上課,而他的作用更多是幫助學生“查漏補缺”。
一件件實事、一組組數據,讓人們欣喜地看到,甘孜州教育發展蹄疾步穩、捷報頻傳。展望未來,甘孜州教育正風帆勁起、載夢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