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 2021年06月25日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曉鈴 劉春華 邊鈺
端午小長假期間,汶川映秀人楊云剛的“幸福酥肉”“帶勁豆花”又賣火了,相比地震以前,“現在收入翻了好幾番!”
涼山“懸崖村”村民某色拉博,已搬進縣城新家,“幼兒園就在家隔壁,新生活超乎想象。”
重慶妹兒楊誼在成都享受到補辦身份證的便利,“川渝通辦,現在辦證不用兩頭跑了。”
……
這是生機盎然的巴蜀大地,這是和樂融融的幸福生活。
黨的七大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寫入1945年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貫穿于中國共產黨闊步前進的每一個瞬間。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從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到疫情災情下的生命至上;從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到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四川省委、省政府始終堅持以人為本,高度重視保障和改善民生,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推動民生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安逸生活的畫卷在天府之國徐徐展開。
一切工作只為增加百姓福祉
“最近身體有沒有哪里不舒服?”6月,50歲的敘永縣敘永鎮銀頂村村民嚴朝均定期接到“家庭醫生”的隨訪電話。4年前剛被查出患有重疾時,她以為“這下家要遭拖垮了”。沒想到黨委政府送來健康大禮包,不僅看病住院的費用大多能“報賬”,而且還可持續享受免費體檢和“家庭醫生”定期隨訪。她逢人便夸:“國家的政策,硬是越來越好!”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扎扎實實為民辦實事。
民生投入只增不減。全省財政收入從2007年超過1300億元上漲到2020年10個月就接近4000億元。“錢包鼓了”,民生投入有了保障。全省財政民生投入也從2007年的999.9億元,一路增長到2020年的7314億元。“十三五”時期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民生支出達到3.12萬億元,是“十二五”時期的1.6倍,支出比例近年穩定在年度公共財政支出的65%左右。
工作抓難點抓落實。“十項民生工程”“30件民生實事”……都是老百姓最關切、最迫切的教育、醫療、社保等“急難愁盼”問題。每年辦好一批民生實事,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
成果顯著有目共睹。學有所教,教育規模西部第一;病有所醫,在全國率先實施縣級公立醫院取消藥品加成的政策,全面推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城鄉居民主要健康指標和衛生健康服務效率均優于全國平均水平;在全國率先開展“農民工住房保障行動”,惠及30多萬農民工;民政兜底保障民生更有力,補貼制度每年惠及128萬殘疾人……
亮眼的數字背后,是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民生之利。
宣漢縣毛壩鎮天坪村村民徐義昌,不為住房發愁了。從原來山上漏風漏雨的瓦房易地扶貧搬遷到公路旁的樓房,“電視、冰箱、空調啥都有,條件好了許多。”
成都市民王小楠給全家人購買了“惠蓉保”,“每人一年只需要幾十元錢就可投保,萬一得了大病能減輕不少負擔。”
中江縣富興鎮茯嶺村村民張永花通過了“涉老服務養老護理培訓班”考試,“將來外出務工,找活路也要方便得多。”
一路走來,四川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工作中突出重點,破解難點,回應熱點,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僅2020年,全省城鎮新增就業96.2萬人,442萬困難群眾納入城鄉低保,新改建農村公路1.6萬公里,建設城鄉公辦幼兒園662所,為8000多萬城鄉居民提供12類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等,實實在在補齊民生短板。
發展路上不讓一個老鄉掉隊
6月下旬,理縣桃坪鎮佳山村的李子快要采摘,蘋果也已掛果,村民龍朝志粗略盤點了一下,“掙十幾萬元沒有問題。”
佳山村曾是貧困村,村民幾十年前一年到頭能吃飽就不錯了,“沒想到這輩子還能過上這樣的好日子!”
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脫貧路上,四川一個都沒有少。作為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四川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發展機遇,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目標,聚焦大小涼山彝區等深度貧困地區,下足“繡花”功夫、做好“精準”文章,歷經8年接續奮斗,全省88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1501個貧困村全部出列、625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
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無論是面對汶川特大地震、新冠肺炎疫情,還是去年的特大暴雨洪澇災害,省委省政府都堅決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汶川特大地震后兩年時間不到,在一片片曾是廢墟的土地上,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學校書聲瑯瑯,車間機器轟鳴;新冠肺炎疫情突發,四川從依法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應急響應到全省561例確診病例除3例死亡外全部治愈出院,只用了90天。
民族地區,一項項暖意融融的政策不斷出臺。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十年行動計劃、“9+3”免費職業教育計劃、“一村一幼”計劃等全面推進,補齊民族地區教育短板,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馬邊縣的孕產婦持續享受到免費孕產保健、布拖縣拉果鄉阿布洛哈村通了車……民族地區醫療、交通等問題不斷改善,托起了百姓小康夢。
今年3月,西昌農民工沙馬里呷安心踏上了省外務工的返崗之路。“現在返崗有專機、專車服務,我沒有理由再等靠要,未來努力掙錢,奔康路上不掉隊。”
2500萬農民工,一直是省委省政府的牽掛。從上世紀90年代省政府成立勞務開發領導小組,到近年連續在春節組織專車專列接送農民工返鄉、返崗;從推出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春潮行動”、發展農村貧困家庭新成長勞動力職業教育,到搭建欠薪求助通道,農民工服務保障措施不斷細化完善。
安逸是不斷增加的獲得感幸福感
60多歲的劉秀英至今記得30多年前丈夫離開后,自己日子的艱難,“拖著兩個讀書的娃兒,全靠兄弟姐妹幫襯才撐過去。”現在,兩個孩子收入豐厚。她自己搬進了電梯公寓,退休工資也有3000多元,“每天都和老姐妹一起到公園練拳鍛煉身體,生活真是安逸。”
安逸是什么?是越來越鼓的錢袋子。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全省就業人員從1952年的2027.9萬人壯大到2018年的4881萬人,就業人員平均工資達到74520元。既保障就業,也支持創業。從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到支持大學生自主創業、農民工返鄉創業,群眾干事創業的干勁更高了。
安逸,是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優美環境。“這幾年成都的空氣質量一年比一年好。”成都妹子楊萍說,她的過敏性鼻炎這幾年冬天基本不發作了。
數據佐證楊萍的“體感”:2020年,全省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率達90.8%,四川人的朋友圈里曬出各種“成都藍”;87個國家考核斷面中水質優良斷面達86個;森林覆蓋率增加到40%,老百姓的“生態環境幸福指數”持續上揚。
安逸,是社保網絡越織越牢。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社會保險從無到有,實現了從城鎮職工“單位保障”到統籌城鄉“社會保障”的根本性轉變,基本建立起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有力保障了群眾基本生活。2020年,全省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達2830.1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數達3224.2萬人。養老服務也致力于打通“最后一公里”,82歲的洪雅縣中保鎮聯合村空巢老人李素華,從去年開始得到互助養老服務隊的幫助,“有人送降壓藥,有人幫忙加工大米,還有人陪我聊天……”
生活過踏實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更加受到重視,構建起省、市、縣、鄉、村五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截至2018年,全省建成公共圖書館204個,文化館207個,博物館252個。三館不僅免費開放,錯時、延時開放還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如今,每年的春節假期,各大博物館精品展覽多,“博物館里過大年”已成為四川人的新民俗。
在成都市郫都區工作的劉旭經常上夜班,“現在治安這么好,沒人敢搶包包……”和諧與安寧是老百姓生活的基本追求,四川扎實抓好全面依法治省重點工作,努力建設更高水平的法治四川,營造更安全的生活環境,群眾安全感不斷攀升。
百年滄桑巨變,從老百姓最初追求的吃飽穿暖到安居樂業、精神富足,四川,越變越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