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 2021年06月28日
1200余張歷史圖片和400余件文物實物全景呈現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曉鈴 吳夢琳 吳平 成博
百年波瀾壯闊,百年砥礪奮進。6月26日上午,以“壯麗史詩、偉大飛躍”為主題的四川省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主題展覽在成都世紀城新國際會展中心揭開大幕。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成員名錄、鄧小平留法勤工儉學時填寫的招工表、“華龍一號”核反應堆模型……1200余張歷史圖片和400余件文物實物勾勒出百年偉大征程,莊嚴展示出四川人民在黨領導下創造的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跡。
鄧小平留法“打工憑證”,布幣做成“錢衣服”……
看百年篳路藍縷奠基立業
走進展廳,那一件件老舊的文物、一張張模糊的照片,讓人宛如穿越時空,觸摸到中國共產黨篳路藍縷奠基立業的艱辛。
鄧小平留法勤工儉學時填寫的施耐德公司招工表、陳毅等留法勤工儉學學生被迫歸國后宣言書復印件……展覽第一部分,珍貴的文物和圖片展示出仁人志士尋求救國救民道路的曲折歷程。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喚起了先進知識分子追求真理的熱潮。在此背景下,留法勤工儉學運動興起。從1918年至1921年三年間,四川留法勤工儉學人數達511人,成為全國之最。鄧小平留法時年僅16歲,僅學習5個月就因經費斷絕陷入生活困境,不得不進入施耐德公司做工,切身體驗到勞動者的悲慘境遇和資本家的剝削壓榨,最終毅然加入革命隊伍。
革命洪流中,四川黨團組織領導各界群眾掀起反帝反封建愛國群眾運動,其中,瀘順起義是中國共產黨力圖獨立掌握武裝的一次勇敢嘗試。展廳中,劉伯承簽發的《國民革命軍川軍各路總指揮部布告》掛在顯眼處。這件劉伯承簽發的布告,正是瀘順起義的見證。
在大革命失敗以后,黨中央確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川陜蘇區、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沉重打擊了國民黨在四川的統治。
來自蒼溪紅軍渡紀念館的一件“錢衣服”,在眾多展品中極為扯眼。它的“面料”由32張蘇維埃時期流通的“叁串”布幣組成。展覽策展團隊成員、四川博物院典藏部副主任李德鑫介紹,布幣是當年川陜蘇區主要流通貨幣。1934年,紅軍在蒼溪戰斗時,兩位紅軍傷員得到一位張權氏老***照料。傷愈歸隊時,兩人留下了32張布幣。張權氏擔心布幣被還鄉團搜出毀掉,將其縫成一件衣服穿進衣服夾層,最終得以保存到現在。
朱德簽發的《中國工農紅軍布告》、紅軍“扶助番族、獨立解放”字樣的錦匾……每件文物的背后,都是一段值得銘記的歷史。據介紹,此次展覽集結省內權威黨史專家撰寫的6萬字大綱,并向社會廣泛征集歷史照片和文物實物。400余件文物實物中,有上百件為首次亮相。
兩枚絕版銅印,成昆鐵路鐵軌枕木……
看巴蜀大地譜寫壯麗史詩
1949年,新中國成立,開啟了社會主義建設新征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巴蜀大地更是成為改革開放的熱土。
展覽第二部分,率先映入眼簾的是四川省人民政府和西康省人民政府兩枚銅印。1949年11月成都戰役打響,這枚四川省人民政府銅印在12月間鑄就,顯示出人民解放軍解放四川的必勝信念。西康省人民政府銅印,則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個地專級民族區域自治政權的見證。漫步展廳,隨處是可歌可泣的壯麗史詩。在抗美援朝板塊,有關英雄黃繼光的一組文物吸引不少觀眾駐足。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授予的金星獎章、朝鮮國旗勛章,四川省人民政府獻給黃繼光烈士家屬的錦旗,黃繼光在上甘嶺戰役中爆破敵人碉堡時飛片炸毀的巖石塊……無不訴說著那段可歌可泣的歷史。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四川有30789名志愿軍犧牲,數量為全國之最。
“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大無畏革命英雄主義,也貫穿在三線建設中。展覽現場,專門展出了成昆鐵路的鐵軌和枕木等文物,設置了成昆鐵路修建時的沉浸式場景。1958年,鐵路建設者不畏艱險,在懸崖峭壁上施工,1000多公里的成昆線上,平均每一公里就有一名筑路者犧牲,他們用血肉筑起中國西南交通大動脈。
刊登有《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文章的光明日報報紙、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講話提綱手稿……展覽第三部分,多件展品折射出思想解放的光輝。1978年5月11日,正是光明日報刊登的這篇特約評論員文章引發了真理標準大討論,成為正本清源、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的思想先導。
值得一提的是,展覽在現場復原了上世紀80年代的家庭生活場景。收音機、自行車、縫紉機等陳設充滿年代感,成為改革開放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科技進步的一種見證。
C919模型,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沙盤……
看治蜀興川取得重大成就
展覽第四部分,定格下黨的十八大以來一個個高光時刻。
展廳中,國產大飛機C919模型“飛”到現場,機頭是“成都造”;我國自主研發的隱形第五代戰斗機殲20模型吸引觀眾目光;中國核電走向世界的名片——華龍一號、玲龍一號核反應堆,也在現場以高大的模型展示了雙層安全殼設計。
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沙盤讓觀眾得以俯瞰“神鳥展翅”的風姿。天府機場建成投運后,成都將成為繼上海、北京之后我國大陸第三個擁有兩座大型國際機場的城市。
從低矮的瓦房到寬敞明亮的樓房,場景化呈現的彝家之變,展現的是脫貧攻堅戰創下的奇跡;寫滿醫生簽名的抗疫防護服,見證的是危難時刻共產黨人的舍生忘死。
現場互動感滿滿。三星堆國寶文物青銅縱目面具及最新出土的商周時期最大金面具,以全息投影技術“搬”到現場,觀眾可360度近距離欣賞文物全貌;通過裸眼3D版四川水網工程體系數字沙盤,可看到我省確保生態環境用水安全的全貌。
“此生不悔入華夏”“永遠向前輩們學習”“下一個一百年,交給我們吧!”……參觀展覽后,不少觀眾在互動留言墻寫下了心里話。
展覽解析
四大篇章看百年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成博吳曉鈴吳夢琳吳平
四川省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主題展覽通過“浴血奮戰換新天”“艱辛探索創偉業”“偉大變革鑄輝煌”“民族復興譜新篇”四大篇章,勾勒出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偉大征程。
浴血奮戰換新天
八國聯軍從午門開進紫禁城的圖片、列強瓜分中國時局圖、成都市少城公園(現人民公園)修建的“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照片……展覽第一部分“浴血奮戰換新天”通過一張張歷史圖片,把觀眾帶回1840年以后,由于西方列強的侵略和封建統治的腐敗,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艱難時局。“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緊接著,展陳的照片和文物資料把觀眾的視線引向五四運動。一本泛黃的《新青年》、一封張瀾寫給袁詩蕘的信,讓觀眾看到發端于1915年的新文化運動迅速發展為以傳播馬克思主義為中心的思想運動。
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中國革命面貌從此煥然一新。1926年中共重慶地方執行委員會成立,這是四川第一個省級黨組織,擔負起領導四川全省黨組織的重任。在黨的領導下,四川各族人民歷經大革命、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艱苦斗爭,前仆后繼,終于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迎來了新中國的建立,翻開了四川歷史嶄新的一頁。川陜蘇區分配土地花名冊等文物訴說這一段可歌可泣的崢嶸歲月。
艱辛探索創偉業
展覽第二部分“艱辛探索創偉業”,講述四川在黨中央領導下,各級黨的組織和人民民主政權迅速建立和鞏固,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開啟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征程。油畫《開國大典》、四川省人民政府銅印……四川解放后,相繼建立的“四區一省一市”黨政機構領導全川各族人民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力鞏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權,為四川經濟社會發展奠定重要基礎。20世紀60年代初,為應對國際形勢變化,黨中央從戰略需要出發,作出三線建設戰略決策。四川是三線建設的主戰場,國家對四川基本建設的投資約占整個三線建設的三分之一。展廳中采用大型混合場景方式還原三線建設場景,讓觀眾深切感受“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的三線建設精神。
偉大變革鑄輝煌
展覽第三部分“偉大變革鑄輝煌”,講述了在黨中央領導下,四川省委帶領各族人民銳意改革,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巴蜀大地成為改革開放的熱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四川省委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敢為天下先的氣魄,在全國率先進行農村體制改革、率先擴大企業自主權、率先推進縣級綜合體制改革,經濟社會事業快速發展。1977年、1978年時任廣漢縣委書記的常光南到農村調研聯產承包制工作照,廣漢金魚公社十一大隊一隊的社員在領取預分現金照片……展現出當時農村改革的積極面貌。
在西部大開發中,四川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和黨的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特別是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抗震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取得的巨大勝利,譜寫了從悲壯走向豪邁的光輝篇章。
民族復興譜新篇
展覽的第四部分“民族復興譜新篇”,展示的是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四川省委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的決策部署,認真踐行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四向拓展、全域開放”戰略布局,真抓實干,攻堅克難,治蜀興川各項事業取得重大成就。
治水是歷來治蜀興川的重要環節。展覽現場設立了L異形屏,并分上下屏展示,屏幕中播放的一段交互體驗影片帶觀眾回顧從古到今四川水利發展歷程,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水利水網工程體系建設情況。從“跟跑者”到“領跑者”,中國高鐵創造中國新速度,為世界高速鐵路商業運營樹立新標桿。展覽現場,有一臺列車駕駛仿真模擬系統。工作人員介紹,該系統模擬的是京廣高鐵新鄉東至許昌東段。觀眾可以通過操作制動桿,體驗將靜止的列車升至最高350公里/小時。
觀眾盛贊
汲取精神養分開創新的輝煌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吳夢琳吳曉鈴成博吳平
6月26日,首批看展觀眾一路觀展一路拍照,用心感悟黨的百年光輝歷程。
青年黨員谷瑞翔:
青年一代應銘記黨的奮斗歷程
青年黨員、計算機專家谷瑞翔觀展后表示,“整個展覽讓我很震撼。作為‘80后’,我沒有經歷過戰爭歲月,看到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革命斗爭史實,令我心生敬意。”
1985年出生的谷瑞翔,18歲時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告訴記者,在展覽第一部分“浴血奮戰換新天”中,展出了出席中共一大的代表照片。“看著我們黨從一大時只有13名代表,發展到如今9000多萬名黨員,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感到非常自豪。”
展覽第一部分還陳列了紅軍在土地革命時期使用的各類武器,“就是憑著這些簡陋的武器,我們一次次躲過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圍剿’,保存了革命的火種,并最終取得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這些都是非常不容易的。青年一代應該銘記黨的奮斗歷程,凝聚力量再創新的輝煌。”
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谷瑞翔2018年在成都成立了自己的科技公司。“近年來,四川和成都在科技發展和創新創業方面的扶持力度很大。在‘民族復興譜新篇’部分,我看到了對這方面的介紹,深有感觸。”
中央廣電總臺四川總站站長樊承志:
展覽布局非常好,很有沖擊力
從曾經的落后貧困,到如今的繁榮富強,百年來的發展變化,形成強烈對比。中央廣電總臺四川記者總站站長樊承志看完展覽感嘆,整個展覽布局非常好,有提綱挈領的總結,也有數據配圖,很有沖擊力。“希望以后能組織更多市民來感受,來看看自己家鄉的發展,提振發展的信心。”
在各個展陳板塊中,樊承志對脫貧攻堅這部分內容感觸頗深。近年來,四川大力實施彝家新寨、易地扶貧搬遷、危房改造等住房保障工程,脫貧群眾從不蔽風雨到住有安居。在展覽現場,專門設置了一個彝家民居新舊對比的場景再現:從破舊的土坯房到明亮現代的樓房,沙發、茶幾、電視等家電家具一應俱全,新舊對比,十分具有視覺沖擊力。“四川脫貧攻堅成績顯著,離不開幫扶干部的付出,還有不少人犧牲在脫貧一線。”樊承志說,這幾年來,自己一直在關注四川的脫貧攻堅,多次深入一線采訪,總能感受到巨大變化,也感受著幫扶干部的心路歷程。
省人民醫院醫生王胰:
為國家現在取得的成就驕傲
省人民醫院醫生王胰現場觀展后連連感嘆:“感動!震撼!正是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們的國家才取得了今天的巨大成就。”
展覽現場,無論是沉浸式場景還是珍貴的圖片、文物,都講述著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的艱辛奮斗歷程。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時,不少同事主動申請奔赴前線。”看著醫生曾經穿過的抗疫服、獲得的獎章等抗疫展品,王胰感嘆,共產黨人一路走來,沒有忘記初心使命。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去年疫情發生時,王胰正在通江縣人民醫院進行傳幫帶工作。“我唯一遺憾的是申請了幾次,依然沒能被選到前線。我為我的醫生同行們驕傲,為我們國家取得的成就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