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黨政要聞 >> 瀏覽文章

“雙圈”規劃綱要解讀②丨錨定戰略定位,“兩中心兩地”怎么建?

四川在線    2021年10月22日

到2025年、2035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會呈現出怎樣的格局和面貌?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正式公布。這份提綱挈領的“頂層設計”,明確提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定位:尊重客觀規律,發揮比較優勢,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錨定戰略定位,“兩中心兩地”怎么建?

關鍵詞:提能

提升“三力”,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

按照《規劃綱要》,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規劃范圍包括重慶20余個區縣和四川15個市州,總面積18.5萬平方公里,2019年常住人口約9600萬人,地區生產總值近6.3萬億元,分別占全國的1.9%、6.9%、6.3%。

從經濟體量和人口總量來看,目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都占到了整個西部地區的30%,是當之無愧的西部經濟中心。面向未來,新目標已鎖定:“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這意味著國家對成渝地區經濟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省社科院研究員盛毅說,在“兩中心兩地”的戰略定位中,“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排在首位,也體現出核心目標的地位。

“經濟中心不僅是區域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最高代表,也是改革開放溝通國內、國際資源的重要橋梁和門戶。”新時代省情與發展戰略研究智庫的一份研究報告表明,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打造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要聚焦提升“三力”,即提升引領力、集聚力和輻射力。

研究報告認為,引領力,體現在經濟發展水平、城市發展水平。集聚力,體現在城市引力、服務能力等。輻射力,則指向對外開放。對標世界級城市群標準,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經濟總量僅是標準的40%,人均GDP僅為標準的30%。在全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經濟體量、人均GDP也排在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之后。提升經濟能級,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依然任重道遠。

如何實現?省發展改革委主任鄭備曾給出答案:“堅持高質量發展,以現代產業體系為支柱,以現代城鎮體系為載體,以現代基礎設施體系為支撐,努力提升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這與《規劃綱要》給出的實施路徑,十分吻合。

建設具有全國重要影響力的經濟中心,培育競爭優勢突出的現代產業體系是關鍵。《規劃綱要》重點提出“培育競爭優勢突出的現代產業體系,共建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等。“著力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優化制造業產業布局、培育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重點要打好特色牌,強鏈補鏈延鏈。”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廳長朱家德說,在協同上,兩地已成立川渝制造業協同發展專項工作組,加快推進產業協作,先后簽訂工業互聯網一體化發展、能源運行保障、汽車、電子信息等多個專項工作協議,推動兩地產業鏈融合互補。目前,兩地汽車、電子信息產業全域配套率已提升至80%以上。助力川渝制造業高質量協同發展,兩地還聯合選定了20個首批產業合作示范園。

支撐經濟中心建設的,是現代基礎設施體系。《規劃綱要》提出“依托綜合交通樞紐和立體開放通道,提高參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和整體經濟效率”。前不久,備受關注的成渝中線高鐵獲得開工許可。這條高鐵不僅將刷新成渝間的空間新距離,未來更將成為沿江高鐵的重要組成部分,內通外聯將更高效。此外,天府國際機場高標準建成投運、四川啟動省內民用運輸機場整合等,也都是兩地“合力打造世界級機場集群”支撐經濟中心建設的具體舉措。

關鍵詞:創新

向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要動力

“兩中心兩地”戰略定位,提出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改革開放新高地。西南財經大學成渝經濟區發展研究院院長楊繼瑞認為,這既是目標也是路徑,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要向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要動力。

“科技創新能力是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支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更需要借助科技創新邁上新臺階。”盛毅說。

《規劃綱要》將“建設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作為共建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內容,明確提出聚焦核能、航空航天、智能制造和電子信息等領域的戰略性產品開發,在四川天府新區、重慶高新區集中布局建設若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一批科教基礎設施,引導地方、科研機構和企業建設系列交叉研究平臺和科技創新基地,打造學科內涵關聯、空間分布集聚的原始創新集群。

“創新資源本身在空間上具有高度集聚性,”負責主持了多項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點課題的省縣域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曾洪萍認為,要打造原始創新集群,首先應該整合成渝地區科創資源建設創新平臺載體。當前最重要的以西部(成都)科學城、中國綿陽科技城為主要承載區,以“一城多園”模式與重慶共建西部科學城,前瞻部署前沿基礎研究,打造成渝綿“創新金三角”。

具體行動,已落地開展。共筑科技創新“一座城”,川渝兩地合作共建西部科學城。5月底,重慶市·四川省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2021年重大項目集中開工,40個項目總投資超千億元。這之中,絕大多數都是關系當下、關乎長遠的基礎科學項目和協同創新平臺。

更多科技合作也在向前推進。目前,電子科技大學重慶微電子產業技術研究院、國家碳中和技術創新中心等5個川渝合作共建增強協同創新發展能力科技創新項目穩步推進。在人才上,川渝已實現近3萬名科技專家資源共享。共建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兩地還共同設立了50億元科創母基金。

用改革破障礙,向改革要紅利,《規劃綱要》提出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為改革開放新高地,明確要積極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科研體制、跨行政區經濟社會管理等重點領域改革。

近一段時間,川渝兩地以市場化為原則,推動兩省市相關企業采取共同出資、互相持股等模式促進港口、班列等資源整合、高效運營的新消息不斷。9月2日,川渝兩地港航物流龍頭企業重慶港務物流集團和四川省港投集團,攜手組建新的合資公司,共同發展集裝箱航運、港口和航運配套業務。9月8日,果園港國家物流樞紐與成都經開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共同建設無水港,并推動雙港聯動發展。

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規劃綱要》還明確提出,支持在重慶都市圈、成都都市圈等地率先探索建立統一編制、聯合報批、共同實施的規劃管理體制等。

川渝高竹新區,就是這一背景下的新產物。年初,川渝兩省市政府聯合發布批復文件,同意設立川渝高竹新區。該新區涉及重慶市渝北區124平方公里和四川省廣安市鄰水縣138平方公里。楊繼瑞說,作為目前川渝兩省市批準率先啟動建設的唯一一個新區,川渝高竹新區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它將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尤其是毗鄰地區在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跨省域一體化發展方面,探索出可復制、可推廣的體制和機制。

關鍵詞:安逸

建設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采訪中,專家們一致認為,在“兩地兩中心”的戰略定位中,建設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是最終落腳點。

“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就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代名詞。”四川省決策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四川省社科院黨委書記李后強說,高品質生活宜居地的內涵是統籌生產、生活和生態三者關系,體現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

建設高品質生活宜居地,《規劃綱要》明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在西部地區生態保護中發揮示范作用,促進社會事業共建共享,大幅改善城鄉人居環境,打造世界級休閑旅游勝地和城鄉融合發展樣板區,建設包容和諧、美麗宜居、充滿魅力的高品質城市群。

高品質宜居地首先是綠色生態之地。盛毅說,川渝地脈相連、水系相通、人緣相親,共處長江上游,境內干流長度占整個長江干流長度的39.37%,肩負著共筑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歷史使命。攜手共護長江上游生態安全,近年來,成渝兩地取得積極成效。但面向未來,仍面臨不少挑戰。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區域內進一步深化、完善跨界河流聯防聯治,就是努力方向之一。

高品質宜居地也應是城鄉融合發展之地。楊繼瑞認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不只是做大成都、重慶兩個中心城市,還要通過雙城帶動,促進區域中心城市競相發展,建設包容和諧、美麗宜居、充滿美麗的高品質城市群,實現整個區域“水漲船高”。

高品質宜居地更應是開放共享之地。盛毅說,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更加多元,不僅僅是期盼城鄉面貌的“高顏值”,更要求在衣食住行、教育就業、醫療養老、文化體育、生活環境、社會秩序等方面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這也要求建設高品質宜居地,要緊緊圍繞是否能解決好人的實際需要,更好滿足人的全面發展來推進。

“當然,這需要一個提升過程。”在他看來,目前,兩地緊緊圍繞提高要素流動效率、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等開展聯合創新,已取得顯著成效。未來,各地各部門需要在推進過程中,不斷總結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城鄉融合發展等合作經驗,不斷創新探索,為西部乃至全國貢獻建設高品質宜居生活地的“成渝經驗”。




  • 上一篇: “雙圈”規劃綱要解讀③丨基礎設施短板如何補?
  • 下一篇:“雙圈”規劃綱要解讀①丨一“極”一“源” ......

  • 本文地址: http://www.mtl1611.cn/html/xw/dzyw/75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