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 2021年10月22日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簡稱《規劃綱要》)。
“《規劃綱要》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總施工圖’和‘總任務書’。”四川省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綱領性文件,《規劃綱要》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其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2020年1月3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首次提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同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規劃綱要》。
如今,《規劃綱要》向社會公開發布,全文有哪些新亮點? 透露出哪些新信號?記者遍訪國家及省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負責人及相關專家。
信號一:新地位
一“極” 一“源”,即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有何深意?
《規劃綱要》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地位描述為: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怎么理解“一極一源”?新的動力源是什么?
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史育龍解讀說,“一極一源”,既是對成渝地區近年來發展成就的充分肯定,更包含了未來對成渝地區的高度期許。
在他看來,成渝地區人口密集、城市眾多、經濟聯系密切,近年來吸引了大量高端要素,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成為經濟增長速度和開放水平提升最快的地區之一,有強勁的發展活力和增長動力。
“‘增長極’與‘動力源’互為表里。”史育龍進一步分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一方面要通過自身的快速增長成為區域高質量發展的引擎,吸引高端要素形成創新策源地,依托產業集群、產業鏈組織形成區域現代產業體系;另一方面,依托自身強大的產業經濟體系、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能力,承載更多的人口和經濟活動,并通過要素自由流動和市場化配置,在與周邊地區融合互動過程中,成為具有全國意義的增長動力源,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供強大動力。
“‘一極一源’的表述,是中央研判國際國內形勢,對21世紀中國經濟發展作出的重要布局。”省決策咨詢委員會宏觀經濟組副組長丁任重說,這個布局就是在東南西北4個方向,分別打造長三角、粵港澳、成渝、京津冀4個經濟發展增長極,共同支撐21世紀中國經濟發展。
丁任重認為,“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的核心定位,與長三角城市群建成“全國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形成重要呼應。這既表明中央希望成渝地區形成以城市群為主要形態的增長動力源,帶動西部乃至全國高質量發展的決策初衷,也體現了與現有國家重大區域、流域發展戰略的有機銜接。成渝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作為長江經濟帶規劃的三大增長極,共同負有帶動長江全流域、聯動東中西協調發展的戰略使命。成渝地區形成“高質量發展”而非“強勁活躍”增長極,還內在重申了中央對長江上游地區生態保護的重視與關切。
新的動力源如何打造?川渝兩地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創新驅動。四川省委十一屆九次全會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重慶市委五屆十次全會明確,把科技創新作為高質量發展的主動力。
今年5月,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慶四川黨政聯席會議第三次會議,40個總投資超千億元的科技創新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四川省科技廳廳長劉東認為,這釋放出極強的信號:川渝共筑科技創新“一座城”,科技合作將駛入快車道,協同創新將跑出加速度,“創新活力的匯聚,將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貢獻不竭動力。”
信號二:新格局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大舉措,為什么要特別強調雙城經濟圈之于新發展格局的重要作用?
《規劃綱要》提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大舉措,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有利于打造內陸開放戰略高地和參與國際競爭的新基地,有利于吸收生態功能區人口向城市群集中。“三個有利于”的表述,是對建好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戰略意義作進一步深入表述。
為什么要特別強調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的重要作用?
“這是因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要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并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在史育龍看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常住人口接近1億人,經濟總量接近7萬億元,是擴大內需戰略實施的關鍵地區,是內陸地區對外開放的新高地。“因此,要在促進地區經濟良性循環、加快培育參與國際國內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等方面下功夫,為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區域經濟布局奠定堅實基礎。”
省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西南財經大學西財智庫首席執行官湯繼強注意到,“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提出不久,國際國內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譬如以前以出口貿易為主的格局正在變化。而中央提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進行重大決策部署,可謂‘恰逢其時’。”
人口眾多、資源豐富的成渝地區,正好成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發展“內循環”的重要力量,成為國內發展的最大回旋空間,這正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承載的政治使命和戰略擺位。“換句話說,正因為有新發展格局,成渝地區才有了更準確的發展定位。”湯繼強說,這意味著,川渝兩地的發展,今后不能局限于區域思維,要從國家重大決策部署高度去設計,比如交通基礎設施一體化、重大項目一體化、核心優勢產業一體化等。
信號三:新路徑
《規劃綱要》提出九大重點任務。對比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成渝的路徑有何不同?
《規劃綱要》提出,構建雙城經濟圈發展新格局、合力建設現代基礎設施網絡、協同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國際消費目的地、共筑長江上游生態屏障、聯手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共同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強化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等九大任務。在丁任重看來,對比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成渝的發展階段不同、資源稟賦不同,發展路徑有同有異。
先看相同點。上述4個區域都是跨區域經濟區,既然跨區域,就需要協調協同發展,因此中央再三強調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要統一部署、一體化發展,從具體任務安排看,協調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共同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強化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等,4個經濟區基本一致,都突出協同。
再說不同點。首先,中央對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3個地區要求“率先”發展,而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提出“加快”發展。“這是因為我們所處發展階段不一樣,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3個地區是名副其實的全國經濟增長動力源,而川渝地區經濟總量加起來只占全國的6.8%,比重還很小,雙方差距還很大。”丁任重說。
其次,中央對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3個地區強調“國際國內協同發展”,“因為他們國際化程度高。相較而言,對成渝更多強調‘融入國內大市場’,在對外開放方面,主要強調開放“基礎設施”建設。”丁任重說,對成渝而言,當務之急是加快發展,做大經濟總量,成為名副其實的經濟增長極和動力源。與此同時,完成好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國際消費目的地、共筑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等具有“本土特色”的任務。
湯繼強認為,盡管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當前經濟實力與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差距明顯,但近年后發優勢明顯,依托其綜合匹配優勢,完全可望釋放出我國重要內陸腹地的巨大潛能。“后發優勢,可以少走一些別人走過的彎路,在新發展理念下,高質量發展,高起點起步。”湯繼強說,《規劃綱要》提出的九大重點任務,對唱好雙城記、融入雙循環來說,要注意區分“輕重緩急”,從任務安排來看,川渝合力建設現代基礎設施網絡,特別是構建一體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是當務之急,也是唱好雙城記的“破冰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