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黨政要聞 >> 瀏覽文章

川西北高原防治區老鼠數量下降明顯

四川日報    2021年10月27日

從滅到控 高原戰鼠

石渠縣國家級.jpg

石渠縣國家級紅旗鼠疫監測點流行病學調查隊隊員正在巡查。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郝飛 攝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代強

   草原鼠害和松材線蟲病主要發生在高原草原、山區林區,是我省兩大林草有害生物防治重點。關注邊遠地區林草有害生物防治,近日,記者走進草原鼠害治理區域川西北高原和松材線蟲病治理樣本巴中,看實踐、找對策。

  草原鼠害是世界性難題,老鼠(包括高原鼠兔、高原鼢鼠、高山姬鼠、玉龍絨鼠、青海田鼠、喜馬拉雅旱獺等)啃食草根、破壞植被,造成土地退化。

  “我省草原鼠害,主要發生在川西北北部高寒草甸區。”省草原工作總站相關負責人介紹,經過多年持續努力,我省草原鼠害得到較好控制,試點防治區內老鼠數量下降明顯,生態、植被得到較好恢復。


老鼠打洞造丘,造成土地退化

  “抓住了!”郭占發喊大家過來看捕鼠成果。“洞口光滑、周圍有食草痕跡,下面多半有老鼠。”郭占發和專合社技術員龐五彥一邊講捕鼠經驗,一邊實操演示。甘孜州、阿壩州等林草部門、企業和群眾代表認真觀摩、學習。

  前不久,阿壩州若爾蓋縣熱爾大壩草原上舉行了四川黃河流域草原鼠害防治技術研討會,甘肅臨夏縣老虎山滅鼠種草農民專合社進行了弓箭滅鼠技術示范,郭占發是專合社的負責人。

  川西北北部高寒草甸區高原鼠兔、鼢鼠活動頻繁,倘若數量超過當地承載量,就會形成草原鼠害。記者在若爾蓋、紅原、石渠等高海拔草原上,看到了老鼠、鼠洞和洞口周圍壘起的土丘。“這些土丘,就是高原鼢鼠在打洞過程中壘起來的。”省草原工作總站技術人員介紹,草原上的老鼠以牧草為食,根莖葉花都會吃,破壞墑情,影響植被出苗和生長,甚至造成土地沙化。老鼠還可通過跳蚤、接觸等途徑,將鼠疫、泡型包蟲病等多種疾病傳播給人和家畜。

  高原鼠兔每年繁殖1-1.5胎,每胎平均為3-8只,下一代次年可參加繁殖。研究表明,如果草原鼠害當年防治效果達不到90%,至多三年后就將恢復到原來的水平。


從滅鼠到控鼠,理念技術升級

  在熱爾大壩草原,記者看到,天空中不時有老鷹盤旋飛過,有的停留在了類似電桿的架子上。“這叫招鷹架,老鷹是老鼠的天敵。”若爾蓋縣林草局技術人員說。

  老鷹抓老鼠一般會站在高處觀察,然后俯沖下來。在草原平壩等視野開闊區,專家每隔500-1000米安裝一個招鷹架,高5至8米,老鷹在架上落腳觀察,甚至筑巢安家。在川西北鼠害防治區域,還招引或投放了狐貍、黃鼠狼捕捉老鼠,一只狐貍的控制范圍可達到兩萬畝。這種間接的控鼠方法,既安全又環保。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主要是化學藥品滅鼠,效果明顯,但副作用也大。滅鼠的同時也將其天敵及周邊動物滅掉,且化學藥品有殘留,易造成二次中毒和環境污染。”四川省林科院副院長周俗說,后來轉變了觀念,從滅鼠變為控鼠,因為鼠類也是生態鏈的一環,超過環境容納量才成為害。

  此前,原農業部組織實施全國草原“無鼠害示范區”建設項目,目標就是“有鼠無害”。我省選擇在雅江、道孚等8個地方建設了800多萬畝示范區,重點從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系統修復的角度進行防控。

  如今,提倡使用抗凝血藥品、生物殺鼠劑,老鼠剛吃下去不會馬上有反應,也不會引起二次中毒,對其他動物較安全。此外,打鼠隊員在洞口安裝弓箭,讓老鼠自動“上鉤”。“這些控鼠方法,已在川西北多個地區推廣應用,效果較好。”省草原工作總站相關負責人說。


持續加大投入,實施綜合防控

  在甘孜州色達縣亞龍鄉一片草原上,記者看到,幾年前種下的草已長到了膝蓋高,良好的固土保水能力,讓老鼠無法立足。

  “這表明,周邊生態系統修復治理,是鼠害防治的根本之策。”周俗說,如今,川西北草原治鼠,已從單一的方法滅鼠走向綜合防控,“鼠害防治是一個系統工程、持續工程,需要持續加大支持力度。”

  目前草原鼠害防治存在缺資金、缺標準規范、缺防治體系、缺防治藥劑等瓶頸。草原鼠害測報、防治信息網絡還不夠完善,還不能及時掌握鼠害發生動態,監測準確度也有待提高。

  調查發現,在植被環境較好的情況下,老鼠的密度相對較小,草和鼠之間存在“草退鼠進”的某種協同機制。西南民族大學教授楊孔等專家建議,將草原鼠害治理和生態修復治理、地方發展進行統籌謀劃,加大鼠害治理知識宣傳力度,加大相關項目資金配套投入,增強對相關科研項目的支持,盡快建立完善監測預警與防控體系,推動形成群防群治、聯防聯控的常態化機制。



  • 上一篇:川渝自貿試驗區協同開放示范區建設六大領域率先發力
  • 下一篇:州人民政府召開第71次常務會議

  • 本文地址: http://www.mtl1611.cn/html/xw/dzyw/75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