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 2022年07月13日
看基礎 看亮點 看支撐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楊藝茂
日前,《四川省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實施方案》正式印發,開啟四川從省級層面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的新征程。
此前,四川已有都江堰市、峨眉山市等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8家,與江蘇、山東等4省并列全國第一;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已達47家,預計今年還將新增10家,全域旅游發展已走在全國前列。為何出臺《方案》?從省級層面建設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四川將從哪些方面發力?帶著問題,記者采訪了業內多位專業人士。
看基礎
資源稟賦優、產業基礎實
走全域旅游的路子是大勢所趨
近年來,四川創建省級、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都是以縣(市、區)為單位。文化和旅游廳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方案》從全省層面推進全域旅游發展,不僅契合四川旅游的高速發展、滿足與時俱進的游客需求,更是基于我省已有的資源和產業優勢,是大勢所趨。
“四川旅游產業轉型升級速度加快,文化和旅游產業規模、數量質量穩居‘西部第一、全國前列’,發展全域旅游的基礎堅實,潛力巨大。”該負責人說,全省文旅資源普查顯示,文化資源達305.74萬處,旅游資源達24.57萬處,五級旅游資源超1800處。
文旅產業復蘇強勁有力,當前文化產業和旅游業對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綜合貢獻率達25%,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旅游休閑街區等新業態旅游品牌層出不窮,數量居全國第一,是全國旅游業發展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這些都成為四川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的重要條件。
在省林業和草原生態旅游發展中心高級工程師楊曉華看來,四川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資源富集,組合度高,具有獨特性、壟斷性,這是其他省份不可比擬的,為《方案》中提到的聯動“川東北文旅經濟帶”“環成都文旅經濟帶”“川南文旅經濟帶”建設環盆周山地康養度假旅游帶提供基礎。
看亮點
從點線面結合到全要素融合
盤活閑置資源 創新文旅消費新場景
資源不僅要多也要“活”。《方案》編制項目負責人趙曜告訴記者,優化旅游公共服務,著力強化產業融合,優化供給體系,提升公共服務,健全治理體系,加大品牌推廣,促進共建共享,是《方案》的亮點。目前,全省各村、鎮有部分現成的文化、體育類閑置資源可利用,盤活公共服務資源,提高利用率,將創新文旅消費場景,如富有文化創意的主題高速服務區、動態便捷的智慧旅游平臺、暖心貼心的旅游服務點等,不斷豐富游客在城鎮的公共空間體驗感,促進實現全域可旅可享。
楊曉華認為,發展全域旅游不能只停留在景點景區、賓館飯店,而是要更加注重經濟社會發展各類資源和公共服務的有效再配置,既宜居又宜游,處處是風景,處處可旅游。
“產、城、景”融合發展成為主要著力點。趙曜認為,交旅、工旅、林旅等的融合發展是全域旅游發展的必經階段,只有旅游不斷為各產業賦能,才會催生出文旅新產品、新路線。在樂山市文廣旅局總規劃師劉曉芳看來,旅游與文化、工業、教育、健康、體育等融合會迸發新活力,將深層次推動全域旅游發展。比如,樂山嘉陽國家礦山公園等逐漸轉變為人氣研學點位,全市開發出了100余項研學課程。
看支撐
縣(市、區)、市(州)層層發力
“雙創聯動”助力實現目標
四川是較早踐行全域旅游發展理念的省份之一。文化和旅游廳有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的天府旅游名縣創建工作成為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的“助推劑”,有效激發縣域經濟活力。各地組建了“雙創辦”,統籌全域旅游和天府旅游名縣建設,形成“雙創聯動”的四川模式。《方案》的出爐,進一步強化黨政統籌、部門聯動、各方參與的責任,推動體制機制、政策舉措和治理模式創新。
《方案》提出,力爭到2025年實現3個市(州)、50個縣(市、區)成功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累計80個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進入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名錄。這意味著縣(市、區)級全域旅游品牌是市(州)級全域旅游品牌創建的基礎,市(州)級全域旅游品牌是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省的基礎,縣(市、區)、市(州)層層發力才能給全省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帶來強大的支撐力。
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天府旅游名縣儀隴縣作為發力單元,探索樹典型帶全域的路子。儀隴縣文廣旅局局長胡潤告訴記者,騎龍湖項目、客家民宿博覽園都將在今年“上新”,儀隴正全力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
“縣級全域旅游發展好了,才能為四川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夯實基礎。”文化和旅游廳有關負責人說,其他天府旅游品牌還需繼續強化,比如實施“安逸”熊貓文化IP打造三年行動計劃,叫響“安逸四川”旅游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