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網 2024年03月01日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用以刻畫新時代以來中國經濟在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催生的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的先進生產力質態。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久久為功地發展新質生產力。
理論邏輯: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質生產力理論
新質生產力的特點是創新,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技術革命性突破是新質生產力生成的先導,正如蒸汽機催生紡織業、內燃機催生汽車業、發電機催生電器業、核反應堆催生核工業、光伏板催生新型電力、電子元器件催生超級計算機一樣。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中介,新質生產力是創新型生產要素排列組合、“化學反應”的生成物,具有路徑未明性、條件偶發性,大量的嘗試和多次的試驗不可避免。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是新質生產力成型的標志,以移動通信為例,1G到2G實現了模擬通信到數字通信的過渡,2G到3G、4G實現了語音業務到數據業務的轉變,而華為發明的5G則在增強移動寬帶、超高可靠低時延通信和機器類通信三方面均取得顛覆性進步。
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在質優,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新質生產力與生產力的歷史哲學關系是生產特殊與生產一般的關系,即新質生產力也擁有一般生產力所普遍具有的要素和性質。而區別在于,新質生產力的特殊性在于質,質之所以優根源是生產力三要素的發展變化。
新質生產力的本質是先進生產力,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從歷史發展的階段性來看,新質生產力是指具體社會形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后生產力所呈現的發達質態,黨的十九大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中生產狀況的表述由“落后”改為“不平衡不充分”就反映了這一變化。從動力變革的邏輯看,新質生產力與高質量發展具有同一性,即實現了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躍升,新的生產函數擺脫了資本、勞動、土地等傳統生產要素的限制,更加突出技術進步等內生性因素的貢獻。
創新邏輯: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
以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引領第四次科技革命。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動蕩變革中加速演進,互聯網技術與智能通訊設備的結合所催生的數字技術大發展極大改變了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大數據與超算的強強聯手所創造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打開了人工智能的全新境界,影響深遠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正在從根本上重塑世界力量版圖。要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突破,在“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上盡快補齊短板,使新型技術同超大規模市場充分結合,形成廣泛觸發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沃土膏壤。
產業邏輯: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布局產業鏈
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中央財經委員會指出,堅持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不能當成“低端產業”簡單退出。要把握實體經濟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趨勢,推動傳統產業升鏈、工業互聯網和智能制造發展、傳統產業綠色低碳轉型。
培育壯大新興產業,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技術正在引領新一輪產業革命浪潮,“數實深度融合”是網絡強國和數字中國建設的必然要求。要協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圍繞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推動優勢產業延鏈、新興產業建鏈。
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圍繞新型工業化前瞻規劃產業創新。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在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組織實施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計劃。要加大對通用人工智能的原理研究和技術研發,加快突破6G關鍵核心技術,推動腦科學發展。尤其在針對制造強國建設的基礎薄弱領域,要打贏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的工業“四基”攻堅戰。
生態邏輯: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
協同綠色制造、綠色服務、綠色能源,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統籌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培育大量生態產品走向市場。大力發展新能源網約車、共享單車、共享充電樁等環保共享經濟,厚植現代服務業的綠色底色。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推進源網荷儲一體化,構建新型電力系統,促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
以綠色金融牽引打造高效生態綠色產業集群。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指出,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服務生態綠色產業集群是綠色金融的天職。必須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現代綠色金融體系,建立健全科學穩健的綠色金融調控體系、結構合理的綠色金融市場體系、分工協作的綠色金融機構體系、完備有效的綠色金融監管體系、多樣化專業性的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體系以及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綠色金融基礎設施體系。
在全社會倡導綠色健康生活方式。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將生產、生活劃分成兩大部類,可見人們的生活方式也關乎社會再生產全局。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堅持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生活方式上要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費方式,讓綠色出行、節水節電、“光盤行動”、垃圾分類成為習慣,進而支持群眾植樹造林、節能減碳。
改革邏輯: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
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讓各生產要素向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恩格斯晚年在創立歷史合力論基礎上進一步論述了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上層建筑若沿著符合經濟發展需要的方向起作用,生產力就發展得比較快。改革開放初期,黨中央改變人民公社體制,在農村全面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就極大解放和發展了農業生產力,更推動中國城鎮化的發展進程。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生產要素源源不斷向新質生產力方面涌流。
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國際環境。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對外開放歷程已充分驗證,中國向外敞開大門,較短時間對世界一二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進行了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要堅持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和舉措擴大基礎研究等國際交流合作,營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因此,要加快構建創新領域的新發展格局,促進國內國際在科技創新的雙循環,使我國更充分集聚全球創新資源。
系統邏輯: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優化高等教育設置,培養新質生產力急需人才。高等教育是教育強國建設的龍頭,是培養科技領軍人才的主戰場。要加強新質生產力人才自主培養,發揮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主力軍作用,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和跨學科研究。
健全要素參與分配機制,更好體現知識、技術、人才的市場價值。按生產要素分配是社會主義分配制度的重要形式,有利于發揮全要素對新質生產力的促進作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有其存在的必要。知識、技術、人才作為全要素的代表,是新質生產函數單調遞增的重要變量。要認識、適應、引領人口發展新常態,以人口高質量發展在人口紅利漸失的背景下促進素質優良、總量充裕、結構優化、分布合理的現代化人力資源積累,培養大批科學家、工程師、大國工匠、行業翹楚。
對發展新質生產力而言,教育、科技、人才具有內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撐性,要把三者有機結合起來、一體統籌推進,形成新質生產力加速生成的乘數效應。
?。▌⑷?,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欒永玉,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導師、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