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宣
得榮縣瓦卡鎮(原子庚鄉)瓦卡村,是四川省第一個成功開發的生態移民新村,也是甘孜州生態移民新村的成功典范。瓦卡壩區的成功開發,為一大批移民開啟了新的幸福生活。
1984年,在甘孜州委、州政府的支持下,得榮人開始開發瓦卡壩區。崇尚實干的得榮人第一次在甘孜州乃至四川省提出了“異地搬遷扶貧”的口號,并開始了對生態移民這一科學發展模式的最初實踐,瓦卡移民新區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次仁鄧珠,現任瓦卡村村長,是1984年搬遷到瓦卡的第一批搬遷移民戶,剛到瓦卡時,這里是一片充滿沙石的荒地,人煙寥寥。次仁鄧珠告訴筆者,當時,希望全寄托在政府的開發上了,事實證明,政府也給了我們一個滿意的“答卷”。
平壩、開荒、通水、通路、通電……經過縣委政府一系列基礎設施建設及配套產業開發后,瓦卡壩區漸漸有了生機,在貧瘠的土地上,瓦卡人收獲的不再只是微薄的希望,而是實實在在的富饒果實:瓦卡生態移民區的人均純收入已從搬遷前的不足百元迅速增加到了現在的5000余元。從簡單的數字遞增,也印證了得榮縣生態移民這一科學發展模式實踐的成功。
金沙江畔的瓦卡村現有163戶人家,幾乎都是從過度墾荒造成生態環境千瘡百孔的高山或半高山搬遷到瓦卡壩區的,缺水、貧困、落后、生態環境惡劣,是他們移民搬遷的主要原因。
最初的開發中,縣委政府提出以電力提灌解決壩區搬遷農戶生產生活用水的長遠之計,但是由于電力成本過高、金沙江水泥沙含量高等原因以及當時沒有資金修建引水明渠,導致成效甚微。而實干的得榮人,最終探索出了一條解決制約干旱山區農牧業生產及群眾生活用水問題的科學發展道路,隨著子庚水渠的建成,徹底解決了缺水這一嚴重制約生產生活的瓶頸。
水的問題解決后,圍繞移民生產生活的市政設施、安居、水利工程、社會事業等工程建設逐漸實施,很多移民的生活徹底被改變了。
對于改變,忠擁次仁一家人的感受最深。
30年前,忠擁次仁一家人對生活的最大的愿望就是“吃飽肚子、有足夠的水喝”。當時的忠擁次仁居住在得榮縣斯閘鄉尼日村,那里喝水吃飯全靠天,不通路,也不通電。
30年后,搬遷到瓦卡的忠擁次仁一家人不僅住上3層的藏式“別墅”,還開了一家面粉加工店和小賣部,有一輛客車跑縣城,一年當中還有幾次外出旅游。“這樣的日子,以前想都沒想過”,忠擁次仁的生活可以說從地下到天上的改變,日子過得越來越好了。
和忠擁次仁一樣,經過發展,現在這里的村民不僅闖出了“房前水果,房后麥田”的“莊園”經濟模式,而且因為農業產業收入的提高,家家用上了現代化家電,生活質量也得到了提高。
生活質量提高了,文化生活也逐漸豐富了起來。幾年前,在子庚鄉(現瓦卡鎮)黨委政府和村兩委的倡導下,瓦卡村建立了文化活動日,引導村民在農閑和節日期間舉辦健康向上的各種文化活動,并將活動寫入了村規民約。
從此,每逢節日或農閑,身著盛裝的村民就會聚在村級活動中心和運動場,參加歌舞比賽和農民運動會。在春節期間,村里會舉辦籃球、拔河、跳繩、長短跑等體育比賽,同時,還舉行全體村民參加盛大的廣場集體鍋莊表演,以及流行于本地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羌”舞蹈比賽和藏族民歌演唱比賽。
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已經成為瓦卡新村的一道靚麗風景,不僅豐富了群眾的文化體育生活,也促進了鄰里和睦、村民團結,成為了瓦卡村精神文明建設、民族文化傳承的有效手段。
如今的瓦卡,整個村莊瓜果飄香,鮮花簇擁。移民的生活越來越幸福,越來越滋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