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各縣動態 >> 瀏覽文章

彝家山寨好郎中

《甘孜日報》    2014年09月05日

——記九龍縣踏卡鄉廟子坪村村醫吉旺爾批


吉旺爾批行走在荊棘叢生的羊腸小道上。
  ■ 九宣 文/圖
  地處九龍縣東南部的踏卡鄉廟子坪村,全村1100人左右,地廣人稀,交通不便,離鄉政府路程遙遠。“土里沒收成,屋頂無炊煙,挨了病痛等進土,抬頭只能看見七顆瞎星星”是廟子坪村最真實的寫照。
  就在這“只看見七顆星星的山旮旯”, 人們經常看到一個戴著草帽、背著藥具箱,忙碌往返于藏鄉彝寨間的老年人,他就是廟子坪村村醫——吉旺爾批。
  吉旺爾批,男,彝族,現年62歲。高中畢業后,被保送到醫科學院學習兩年,從此,他成為了村里的第一個衛生員。他本著對村民健康高度負責的態度,38年來,他用精湛的醫術累計診治病患5000余人,挽救了無數生命,受到藏鄉彝寨廣大農牧民群眾的愛戴。村里人都說:“吉旺爾批是我們這片只看見七顆星星的山旮旯里最亮的啟明星”。
  治病救人挑重擔
  上世紀70年代,農村經濟落后,農牧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差,缺醫少藥現象十分嚴重。農牧民群眾要到鄉醫院看病就醫早上公雞頭遍叫就得出發,晚上天空灑滿星星時才能回到家,幾乎是“兩頭黑”。有些重病患者原本可以救活的,因為路途遙遠,還沒送到鄉醫院,就在半路離開了人世。這樣的事例不少,看病就醫難問題一直困擾著廟子坪村的農牧民群眾。大家急切地盼望著,“如果村里有個醫生多好啊!”但是那時的村醫收入低、風險大,沒有人愿意當村醫。吉旺爾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顧父母的反對,挑起了村醫這個重擔,開始走上了為群眾看病就醫的人生旅程,這一干就是38年。
  清貧中的堅守
  行醫所要面臨的困難和壓力是吉旺爾批始料未及的。村民對醫生期望過高,認為不管什么病到了醫生手里都能治愈,患者出現死亡都是醫生的責任。患者出現死亡,找他“理論”的家屬大有人在。有的人認為他技術差,庸醫誤病,面對無數的質疑與詆毀讓吉旺爾批陷入了對職業的迷茫。村里很多有辦法的年輕人都經商或打工賺錢去了。吉旺爾批看著依舊一貧如洗的家境動搖了。就在他收拾好行李準備下山的時候,伍卡大爺捎來口信,讓他去給他看病。他猶豫了一會兒,毅然拿起醫藥箱去了大爺家。看著伍卡大爺那只由于沒有及時就醫感染化膿需要截肢的腳掌,吉旺爾批感到心疼。生活在窮鄉僻壤的鄉親離不開他,于是,他放棄了下山的念頭。許多搬離了大山的鄉親都蓋起了小洋樓,買了農用車。但他不后悔,他說:“村里如果因為沒有醫生,鄉親們把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得沒有辦法治愈了,這才是我最后悔的。”
  盡心盡力忙出診
  吉旺爾批為了治愈更多的父老鄉親,只要一有時間他就潛心鉆研醫學知識。吉旺爾批不能為家庭分憂,春耕秋收、放牧割草、養老育兒全部落在賢惠的愛人身上,他深感自責。廟子坪地廣人稀,去最遠的村組要走整整一天,相對較近的也要翻上好幾個山梁。38年來,吉旺爾批自己也不知道出了多少次診,翻了多少座山、趟了多少次河。廟子坪村地勢低洼、氣候潮濕,村民大多患有風濕病,為了降低村民的發病率,吉旺爾批到處求醫訪藥,找到藥方后總是先在自己身上試藥。為了配齊藥材,吉旺爾批一個人進山攀巖采藥,整整兩天的時間,餓了啃饅頭就著溪水就是一頓,困了在巖洞里就是一覺。深山的瘴氣逼發了吉旺爾批偏頭疼的老毛病,暈倒在山中,整整一天才被下獵套的老漢發現。妻子勸他一大把年紀了,就別折騰了,他說等有優秀的年輕人來接他的班時他就休息了。
  溫暖患者的欠條
  村民張英在提開水壺時不慎跌倒,滾燙的開水從她的胸口一直燙到膝部,大面積重度燙傷,慘不忍睹,送到縣城醫院因交不起每天300多元的醫療住院費用,不得不轉回村衛生室治療,患者家屬抱著聽天由命的心態,可吉旺爾批始終堅持“只要病人還有一口氣,就堅決不放棄”的想法,他到鄉衛生院咨詢技術、從醫學資料中查找治療方法、通過收音機收聽治療燒傷方法……千方百計為患者想治療辦法,他每天堅持為清洗患者潰瘍的傷疤,患者疼痛叫喊時,他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守護在身邊,細心地涂抹止痛膏以減輕其痛苦。經過三個多月的精心治療護理,患者痊愈了,患者親屬露出了驚喜的笑容。親屬們感激地說:“在大醫院治,不知要花多少費用,我們治不起,只怕命難保,感謝吉旺醫生的救命之恩,而且只收了藥物成本費,卡沙沙(彝語,謝謝)!”。廟子坪村群眾大多經濟拮據,如遇上天災人禍和病痛,更是難上加難。吉旺爾批只是一個普通的鄉村醫師,日子過得并不寬裕,子女讀書所需的費用都是在親友那里借的,而且有些是后來孩子參加工作后才慢慢還的。但他熟知村民的狀況,凡一時拿不出醫藥費的患者,他自愿給予賒墊,遇上特別困難的就全免或部分免費治療,因為路途遙遠,有很多病人就住在他家治療,有的要住三五天,有的時間更長,期間,他的妻子擔當起了免費為患者服務的“護士”。當上村衛生員的那一年,吉旺爾批本以為找到了一個謀生的飯碗,現如今,這個飯碗里是數百張墊付的欠條,累計起來有30000余元。
  醫者仁心“好郎中”
  只要村民們需要,他無論家里多忙,他都放下家里的活路,背上他那長期不離身的藥具箱,不顧坡陡路險,第一時間趕到村民家中,認真仔細的為患者看病解痛,從沒有因為出診辛苦而多收群眾的一分出診費。看到吉旺爾批家里經濟拮據,有的人就給他出主意,讓他采購吃不死人的假藥,虛報藥價。吉旺爾批嚴厲斥責了給他出餿主意的朋友。他常說:做人要講人品,行醫要重醫德,黑心的錢餓死也不賺。一些不法之徒利用患者求醫心切的心理,打著行醫的幌子,吭蒙拐騙,販賣假藥,詐騙錢財,危害百姓,賺黑心錢。吉旺爾批對此十分痛恨,他始終堅持在政府認定的定點藥品采購點采購藥品,對其他上門推銷、藥品價格便宜的藥品經銷商,他沒有為之動過心,始終婉言謝絕。特別是采購進來的藥品,他都嚴格管理和使用,對一些使用期已滿的藥品,哪怕只超過有效期一天的,他都堅決不用,毫不吝嗇的燒毀處理掉。在他30多年的行醫中,從未發生過醫療事故和醫患糾紛。
  • 上一篇:移民迎來新生活
  • 下一篇:在音樂中成長